香港,曾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与纽约、伦敦合称为“纽伦港”,时至今日,这座城仍享有“购物天堂”、“美食之城”的美称,每天接待着无数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游客。承蒙老友之请,近日到访“东方之珠”,多少还是有些感触。因此想通过几篇文章讲讲我眼中的香港,希望能唤起曾经到访过香港的旅人一些美好的回忆,也或许可以给计划访港的朋友做个参考。

香港作为一座国际化都市,餐饮行业发展也呈现出国际化的特点。除了有粤菜、川菜、上海菜、潮州菜等各色中国特色菜馆,日式料理、南韩烧烤、越南辣味等也都极具特色,由此形成了香港的美食大观。

初到香港,第一餐好友带我来到了一家据称是“最便宜的米芝莲”的Michelin一星餐厅--添好运。这家名号目前在香港有五家分店,我们就餐的是位于油麻地的奥海城店。

不知是运气好还是为何,我们意外的没有排队,朋友告诉我说平日里饭店差不多要排半小时以上。我们与三人同行,与另一组食客共享了一张6人台。虽然看上去很挤,但接下来几天的就餐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香港就是这么的寸土寸金。

添好运港式点心

这家餐厅以广式点心为主,招牌为上图中央的脆皮叉烧包。与普通叉烧包相比,独有的酥皮外表一口咬下便感受到经过烘焙散发出的黄油香气,入口后叉烧的甜香充斥着口腔,对我这种醉心于甜咸口的食客来讲可谓杀伤力巨大。

另一道印象深刻的是时菜鲮鱼球。不同于内地多由淀粉、大豆蛋白和鱼肉糜混合制成的工业鱼丸,这里的鱼球胶质丰满弹牙,同时也很好的保持了鱼肉原有的鲜甜味。

其余的一些菜品大都保持了广式茶点较高的品质,但终归说不出出众。毕竟对于不常食用这些菜品的中原食客而言,菜品中的细微差别原本就不那么显著。或许,米芝莲评价小组的成员们会觉得这家门号在普通的价格和优良的品质中寻求到了最佳的平衡吧。

人均消费:HKD80

口味:广东菜,甜咸味型,较清淡。

位置:

香港之行的第二日,好友带我尝试了住所附近一家店的泰式海南鸡饭。相比较于内地,香港这边的禽肉消耗量还是很惊人的。

这家店名为澳门丸记清汤腩王,主打便是清汤腩和海南鸡两种,好友偏爱这家的海南鸡饭,于是我也点了一道尝尝味道究竟如何。

事实上,所谓海南鸡很像是内地常见到的白切鸡,斩断的鸡肉上面放了少许姜糜,并配以特殊的调味汁,调味汁里不知具体配方如何,但也有姜蒜的味道。我还是比较喜欢吃这道海南鸡的,首先肉质并没有向往常的白斩鸡那么没有嚼劲,口感很筋道,估计从选材到处理店家都是用了心研究的。米饭不是普通的白米饭,而是用鸡油拌过的,松软鲜香。

这家店面并不大,但看似很有历史,店铺里也陈列着不少奖牌和获奖照片。到访香港的朋友如果在油麻地附近落脚,可以前往品尝。

人均消费:HKD50

口味:咸香,微辣,有酸味,较清淡。

位置:九龙油麻地钵兰街39-41号地下(油麻地站附近)

由于日前看到微博某博主探访日本国拉面,我便被孤独的“一兰拉面”种草,后来发现香港恰好有店面,所以特意前往一探究竟。

一兰拉面始创于年(昭和三十五年)的日本福冈县福冈市,24小时营业营业,是典型的博多风拉面。我们就近选择了铜锣湾的一兰拉面专营店。

进店以后我们还是小排了一会队,虽然后来发现店面营业面积很大而且尚未坐满,不知道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因为一时接待不过来这么多食客。

之所以被成为“最孤独的拉面”店,是由于其一人一格的座位设计。至于为何日本民族会有这么奇怪的设计,据说是因为源于日本民族自带的孤独性格。想像一下,在24小时营业的拉面店里,孤身一人深夜前往,还是很绝望的。

店里只售卖一种面,但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对汤头、面质、配料等做DIY勾选。在基本选择了正常中等数值后,我的感觉是汤头浓香,但咸度过头了。标配的面条量不大,标准硬度下面条口感偏硬,但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也是博多拉面的一个特色。

日本人略为狗血的文案

总之,我个人认为口味合格,但也没传闻那么邪乎,不过同行的一位好友认为此乃人间美味,不可多得。不过口味终究是很私人的东西,还是见仁见智吧。

人均消费:HKD

口味:浓郁鲜香,微辣,中等口味。

位置:铜锣湾谢斐道号骆克大厦A座地下F1铺

碍于篇幅所限,品尝到的香港美食终究无法全部详述。归结下来,香港真是一座包罗海内外无数美味的城市。无论是隐匿于市井小巷的茶餐小铺,还是座落于商业中心的豪华餐厅,来自全球的甄选美食可谓令人眼花缭乱。了了数日,我已深陷美味无法自拔。如果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尝遍多国风味,“美食之城”香港一定是个不错的选择。最后,就再用几张图片展示一下美味的香港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wh/15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