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风景依然美丽,有些香港人已经不是原
最近,我的微博每逢看到香港风景的相片,就会看到留言:香港的风景依然美丽,有些香港人已经不是原来的香港人。。。 今天就来说说香港人。 其实,读过书的都知道,真正的香港人,不是福建人,也不是广东人,而是少数民族,古语称为輋族(内地称畲族)。早在秦代,汉人还没入两广之前,他们就住在香港了,所以现在香港还有不少地名以輋命名,例如禾輋。 后来,他们也就被同化了,到了唐代,那个时候没有香港,没有新界,只有屯门,屯门是一个地方名,意思是屯兵镇守的大门。因为对着珠江出海口,是一个兵家之地。 到了宋朝,香港居住的人就渐渐多了起来,从北宋开始到南宋末年,香港的人口迅速猛增,从江西,从福建,从广东,从浙江,反正他们都是过客,不同的年代从中原南下,迁徙到了香港,那时候还没香港两个字。 到了清朝,因为迁界令,三天之内,沿海地区纷纷北上,香港这个地方自然也就全部空了,十几年后,能回来的,就纷纷回来了,这个时候开始,这些回来的,就称之为原居民。 当然,中间的历史故事很多,例如从甘肃天水郡来香港的赵家,他们住的地方就叫天水围;例如从汉朝韩信的后人,因为害怕吕后的追杀改为:韦姓,从中原陆续搬迁到南方,其中一支到了香港,他们的韦氏祠堂印证着这段历史等等的典故非常多,我带团的时候经常讲解给客人听,可以说,每个团大部分人都听得意犹未尽。 而这也证明了,香港其实就是不断移民的城市,有些人一来就是几百年,有些人一来就是几年,谁也没资格看不起谁,若要自认真正的香港人,那就非輋族人莫属了。 年,香港人口统计,大约1万人不到(这个要留意,当时九龙跟新界都还不属于香港)也就是说一个80平方公里的香港岛人口统计是如此,到了年,英国人租借了新界,这时候的人口总数才是香港面积 然而,这边围头人,那边客家人;这边水上人,那边鹤佬人,这些新来的移民为了利益各自抱团结派。到了英国人来的时候,他们也分不清这谁跟谁,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英国人对香港的管理其实是一知半解,简单的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香港并没有停止移民,这个原本平方公里多点的地方,人口经过太平天国,经过东南亚地区的变革,不断的犹如浪潮般翻腾覆水去。面对不断的移民,港英政府也是十分头痛,当初说好的东方战略,说好的雄图伟略呢。 而到了二战,这个可以说是香港历史上跟康熙年间的迁界令有得一拼的人口分水岭。日本进来香港,香港人能跑都跑了,从年的万猛跌到年的40多万。 战后的港英政府回来重夺香港执政权,面对大量的战争难民,他们再次陷入管理危机,因为从年的40多万到了年,香港人口迅速增加到多万,当时并未大量开发土地填海的香港,卫生,治安可见一斑。 而因为政党的关系,香港人口分布起了明显的变化,这个时候,什么围头人,什么客家人都是浮云,取而代之的是国民党人跟共产党人还有港英人,三种。而在香港简称:右派,左派,中间派。 这些故事,我之前也有讲过,港英政府面对左右派,他们是心怯的,因为在年,他们就试过两党人合作搞了他们一把,背后狠狠插了一刀,历史叫省港大罢工。 但战后,当时的势力各分东西,合作已经不复存在。年,港英政府首先面对右派的挑战,而10年后,也就是年,又遇上左派的挑战。结果是,两派人在这个小岛上的纠纷更加陷入僵局,虽矛头直指港英政府,但明眼人都看到了港英政府的倾斜度在哪一方。 而后,也就是年,这一年开始,香港才正式进入投入四个现代化的滚滚发展上,民生,环境,工作,资金,制度纷纷开始运作起来。西方将香港进入东方的桥头堡垒,东方将香港作为西方的沟通桥梁。用一句话概括香港的发展,就是:你需要,它恰好存在。 80年代初,香港人口突破万,这其中也包含了我的贡献。我的父辈在70年代来香港,那个时候,来香港途径就两个,一个偷渡,一个申请。我父亲是后者,而当时到了香港,虽学历不低,也一口不错的英文,刚开始去老外的公司面试过,不知道为啥最后选择了被称为左派的单位,按他的话说:“舒坦”。 然而,那个时候,香港的左派生活并不如意,香港的学校也有左派的身影,只要过滤了这么一层,至少政府部门是肯定进不去的。更别说医生,律师这种赚钱的行业,更是难上加难。这家米店老板是右派,那边洗发店是左派,两帮人一聚集,不分左右还是可以聊得过去,但一涉及左右,分分钟打架而归也是常事。 那天,我发了几张年的香港旧时图片。那一年,开心鬼刚上演,读大学的邓炳强还做了临时演员;那一年,谭咏麟的雾之恋大碟销量达到六白金数字;那一年,香港掀起了“阿信热潮”;那一年,奚秀兰上了央视唱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成为第一位上春晚的香港艺人;那一年,香港人张明敏唱了:我的中国心;那一年,确定了香港年回归;那一年,内地人正式可以参加团队来香港旅游。 有人在图片下留言:旧时的香港真好,那时候的香港人真好,现在的香港人变了。 其实,换做在年的香港,那个时候若按现在的话说,基本9成都是黄丝;然而,现在的香港,却有至少有4成是蓝丝,你这么一看,就是一种进步。回归至今才23年,若拿这个做为爱国教育的一种年份考核,比不过多年的港英去中国化教育,需要的是了解,需要的是时间。 香港自由行加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jji/10526.html
- 上一篇文章: 旅游见闻香港的铜锣湾兰桂坊如今已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