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哪里有卖 http://pf.39.net/xwdt/160309/4784155.html

摘要

年至年的三十年间,香港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呈现繁荣面貌,不仅研究主体人数众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研究群。在时代及学术自身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香港在鲁迅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现代文学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中国现代文学史著的撰写、现代文学比较研究、境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输入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并与世界持续互动,产生了广泛深远的时代及历史性影响。香港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构成部分,年至年之间的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向海外传播,以及海外认识和理解现代中国文学及文化的重要桥梁。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完整认识,离不开对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全面、系统、深入的历史性探讨。作者/李城希,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原载/《文史哲》年第2期,第60-81页

一、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的历史状态

年前后,随着一大批中国现代作家及知识分子移居或流亡香港,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形成了一个爆发期,并且此后一直保持着长盛不衰的发展势头。年至年三十年间,香港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不仅研究主体人数众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研究群,在时代及学术自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在鲁迅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现代文学史料及作品的收集和整理、中国现代文学史著的撰写、现代文学比较研究、境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输入、中国现代作家访谈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并与世界持续互动,产生了广泛深远的时代及历史性影响。然而,尽管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四十年之久,香港回归也已二十多年,大陆地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然忽略或遗忘了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历史。

虽然早在年杨洪承即已发表《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述》一文,敏锐注意到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问题并“综述”20世纪50至80年代初的研究状态,“但由于香港与祖国暂时的隔离”所致学术环境的直接影响,有限的史料使得该文的描述与史实的复杂、多元和丰富性相距甚远。此后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未能取得相应进展,而且被进一步忽略或遗忘。时隔十年的年,黄修己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一书中对香港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作了总体否定性的认识和评价:“香港至今还是个现代文学研究很不发达的地区,学界于中国新文学比较隔膜,收集资料工作虽有个别热心者(如李立明)做过,因属起步性的,错漏颇不少。”年香港回归之际,古远清在《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一书中,对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作了进一步的否定性评价:“在50年代,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寥寥无几,把它作为一门学科看待的人更是没有。在香港各所大学,均无人专门从事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也就是说,50年代的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也许正因为这样,黄修己在《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一书中,对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还有所论述,但时隔13年之后的年,在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一书中,却只字未提年之后的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年刘卫国在其《中国新文学研究史》一书中,同样未置一辞。中国现代文学最有影响的鲁迅研究也是如此,张梦阳在他的《中国鲁迅学通史》以及王家平在他的《鲁迅:域外百年传播史–》中,均未提及香港鲁迅研究。稍一回溯,还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之后陆续出版、“选录资料时尽可能注意国内外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文章”的大型史料丛书《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汇编(乙种)》,均未收集年之后香港的相关研究资料。唐弢、严家炎等人所著《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本及简编本、钱理群等人所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初版及修订本、朱栋霖等人所著《中国现代文学史(–)》等中国现代文学史著、杨义所著《中国现代小说史》等专门史著,均未见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注释或参考文献。相反,夏志清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所列参考文献中,仅至年之间的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著就有11部,外加期刊如《今日世界》及论文等。由此,深信内地不少研究者受其影响,以为年之后的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不过如此。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海外相关研究同样如此,至今未见对年之后的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和认识。曾经参与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中国现代作家及知识分子仅有曹聚仁、李辉英、徐讦、司马长风、叶灵凤以及姚克等少数几人受到现今香港学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jji/10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