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变迁香港香江地名之由来
北京治扁平疣好医院 http://m.39.net/news/a_8605173.html 在珠江三角洲的东南面,珠江口伶仃洋的东面,有一个七十多平方公里的海岛,这就是香港岛,是本书要讲述的主体。一百多年来,这个小岛所发生的一切令世人属目,令世人感慨。本书将把这一切,把发生这一切的来龙去脉,一一讲与读者听。 作为首篇,就从“香港”一名的由来说起吧。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个岛己有人类生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派大军南下平定百越,并将五十万军民谪戍到五岭以南(即今两广、闽南一带)戍边和垦殖。香港一带岛区、海域应是此时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这一带的居民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历经近二千年,港岛相继交替地辖于番禺、宝安、东莞、新安等县。由于孤立于海上,与大陆更无陆路相通,历来被视为边鄙地方,是不受人们注目的荒僻渔村。 至于何年何月开始被称为“香港”,己难考证,许多专著都认为,“香港”一名得之于香木。 香木,有印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及我国海南岛等地出产的檀香、沉香。明、清时期,港岛(今香港仔黄竹坑村旧围附近)盛产一种香木,被称为“莞香”,因为当时该地属东莞县所辖(一说当时香木主要来自更北一些的东莞县),故称“莞香”。 “莞香”可作香料,可作香烛,不仅畅销港岛、九龙乃至广东、岭南,而且远销江浙、全国各地,莞香经收集后,先运至石排湾(今香港岛南面香港仔),再用小船送到“香埠头”(今九龙尖沙咀,运香的旧式码头),再改由大船运赴广州,转江浙,销全国。九龙尖沙咀的运香码头因此称为“香埠头”港岛石排港湾则被称为“香港”,意为运输香木的港口,邻近村落因此称为“香港村”,运输香木的船只经往的水域,包括今之鸭蜊洲与香港仔之间的水域,尤其是尖沙咀与中环之间的港湾(今维多利亚港)也有了别称“香江”。据查,最早出现“香港”一名的书是康照年间工部尚书杜臻所撰的《粵闽巡视纪略》,书中已将整个港岛称为“香港”,另一是康熙年间靳文谟编修的《新安县志》,书中己有“香港村”一名,渐渐,“香港”一名便成为全岛的正式名称了。 然而,历史更为悠久的其它地名,都逐渐缩小范围或被人遗忘。 如港岛曾被称为“红香炉”。在港岛铜锣湾附近海湾,有一个小岛孤悬海中,形状似香炉。又有传说,有一只红香炉从海上漂流到铜锣湾天后庙前,当地人以为是天后显灵,就把它供奉在庙内。从此,天后庙又称“红香炉”,庙后的山叫“红香炉山”或“红香炉峰〞,而港岛也就顺理成章被称为“红香炉”。 又,很早以前,由于黄泥涌谷近海处地势平展,早就有人在那里建了个苗泥涌村(今港岛北岸铜锣湾区),因而有段时期,有人把这个港岛称为“黄泥涌”。这个名字至少在公元年以前就存在。 又如早于清朝嘉庆年间修成的《新安县志》中曾把整个小岛标以“赤柱山”三宇。杨子婴编《香港的回顾》一书载:赤柱在港岛南面。据称:清初,赤柱之地有一株非常高大的木棉树。某年,适逢台风吹袭,许多树木都被摧毁。而唯独此树虽枝叶调零,树皮脱净,主干部却巍然屹立,远远望去就像又粗又赤的木柱。同时,小岛皆为山石,有的山草木不生,所以,小岛便有“赤柱山”之名,而今,“赤柱”—名仅指一小小渔村。 又有“裙带路”群带路”之称。据说,明末,岛上居民开垦农田数十亩,并于山间修筑小路,蜿蜒曲折、上下纵横,从对岸遥望,酷似裙带,故以“裙带路”命名全岛。后来,英人船只到岛上寻找停泊港口,巧遇赤柱村姓陈名群的村人带引至遥风港,由香港仔浴着薄扶林到达西营盘,是一条盘桓起伏的羊肠小径。后来,渐走渐宽,进而筑成马路,竖起石碑,一方指向“香港仔”,一方指向“群带路"(今维多利亚城),于是,又有“群带路”曾经成为小岛的全名。 还有“贼巢岛”之恶名。据史载,十九世纪初,香港岛海盗活动猖獗,而且多以港岛为巢。船舶航行,商船来往,往往担惊受怕,故称香港岛为“贼巢岛”。势力最大之海盗中,以蔡牵和张保仔两股海盗为最。蔡牵一股海盗,以香港岛为巢,肆虐于江浙沿海,于清嘉庆初年被清朝闽浙水师所灭。张保仔为首的海盗,也以港岛为巢,闯荡于国粤沿海,张保仔的巢穴在今香港西营盘一带,至今歌赋山一带模糊可辨当年所筑之壕沟遗迹。张保仔一股海盗,最后毁于清廷之软硬兼施的策略。海盗之最后歼灭,“贼巢岛”一名也渐渐被人遗忘,只作为一个陈迹载入史册。 只有“香港”之得名,受赐于大自然,也受赐于历史。尽管清廷为搜集香木而杀戮乡民,乡民忍无可忍将香木砍伐殆尽;尽管香江上再也见不到运载莞香的船只,香港村再也见不到以香木买卖为生的硕贾巨商,“香港”一名却流传至今,终于成为全岛的正名。并进而包括了先后被迫割让,租给英国的九龙半岛、新界和附近岛群——离岛。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ls/15183.html
- 上一篇文章: 香港的三款经典街头美食,光看看就已经食指
- 下一篇文章: 香港好出处香港百年老街中环石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