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访谈|专访香港知名影评人Dr Wi
实践·访谈|专访香港知名影评人Dr Wi
WilliamCHEUNG是香港地区著名影评人,曾多次担任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评委及出场嘉宾,目前就职于香港理工大学,活跃于各大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的影评栏目,对于电影文化及其美学欣赏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研究。 年7月20日,我们前往香港理工大学,与DrWilliamCHEUNG会面,交流并探讨了香港电影在“全球化”趋势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采访过程中,DrWilliamCHEUNG以其专业的视角,耐心地向我们讲解了香港电影文化的发展和现状,针对香港电影商业化和本土化的平衡,提出了自己的希冀和愿望。 DrWilliamCHEUNG在其办公室接见了我们,面带笑容,举止谦谦有礼。他特意为我们准备了一份资料,在多个重点处标红,写下自己的批注。在早期的邮件交流中,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负责和严谨。细节之处让我们倍受感动。 摄于年11月28日,台北第46届金马奖颁奖典礼后晚会(左二DrWilliamCHEUNG) 作为一名“activefilmcritics”,DrWilliamCHEUNG时常去电影院观看最新的电影,并且坚持一定数量的影评创作。他认为,任何职业都需要“update”,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日新月异的变化淘汰。 当谈及作为一个影评人,职业关系是否会让他失去纯粹感受电影美感的乐趣时,DrWilliamCHEUNG笑称,电影不只是一种娱乐大众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教育。好莱坞电影的英雄主义,香港王家卫电影的本土化情怀,中国大陆电影的普世价值,都是一种文化的投射和宣传。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如果能从对白,拍摄手法,故事设计的脉络去感受和欣赏,将会得到不一般的观感体验。他十分享受这份乐趣,也十分感谢他的职业关系。 作为香港金像奖的评审团专家,DrWilliamCHEUNG认为香港电影近几年来的发展,与全球华语生态密不可分,在“globalization”的大浪潮下,香港电影难以坚持其本土创作,为了迎合更大的中国内地乃至全球电影市场,不断地对主题及内容作出调整和修正。尤其是在年中国政府出台“CEPA”(CloserEconomicPartnershipArrangement)后,香港电影得以进入更大的中国大陆电影市场,赢得更丰厚的收益。中港合拍片应运而生,然而由于其内容题材受到广电总局的限制,香港本土化元素限制逐渐缺失,港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了迎合大陆市场,失去了其特有的文化特色。 摄于年,台北第48届金马奖颁奖典礼后晚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DrWilliamCHEUNG坦言,许多香港电影人感到十分的纠结和挣扎。一方面想要制作出商业片,“targettheMainlandChinaMarket”,一方面又想坚持香港电影的意识形态,保留其本土文化。其中香港电影导演许鞍华,正是一个典型的挣扎在“商业化”和“本土化”的代表。当谈及许鞍华导演创作的《岁月神偷》时,DrWilliamCHEUNG声色并茂的挥舞拳头说这是一部正能量的电影,“奋斗,永不放弃,这些是普世价值”,同时也感慨道,这部片中的很多香港元素,只有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才能感受到,尤其是其中反映的“中港关系”。 DrWilliamCHEUNG认为,香港电影近几年的没落,是资本抗争情怀的一个结果。香港电影希望得到更大的中国大陆市场,必然要放弃一部分其特有的本土文化,避开一些敏感的题材内容。“通过修改一两句对白,(香港电影)可以试探广电总局的态度,然后去balance(商业利润和情怀文化)”,DrWilliamCHEUNG说道。 在问及对于香港电影“商业”和“情怀”立场时,DrWilliamCHEUNG坦言,他认为电影应该是一种教育,是导演的文化投射,而不单单是一种赚钱的手段。20世纪开始,中港、中美以及中台合拍片重新书写了世界的华语生态系统,如何在资本为王的电影市场中,保留本土文化,是一场从始至终的博弈。 DrWilliamCHEUNG与笔者,摄于年7月20日 “globalization”是20世纪的主旋律,电影文化在其浪潮下,迎来了自己的机遇和挑战。感谢DrWilliamCHEUNG,感谢香港理工大学的朋友,谢谢你们在假期之日,赶赴校园,共同交流和讨论香港电影文化,我受益匪浅,不胜荣幸。 实践队:第七种港味 白癜风专家有哪些北京正规的白癜风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xs/869.html
- 上一篇文章: 在香港,为何”医闹“事件这么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