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交的世界第一,为什么不能学
如何根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 这两天聊天吹牛逼,吹到了城市的公共交通,然后就有人吹香港: 为什么摆着香港这么先进完善的公交系统,这么些年下来,内地就没一个城市学得了呢? 确实,香港的公交系统,就算放眼全世界,也是神一般的存在。 这个人口稠密、道路狭窄的城市,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了逆天的90%! 也就是说刨去步行和骑车的,个坐着各种交通工具出门的人,有90个是搭乘公共交通的! 那这个指标到底有什么意思呢? 这个指标,或者类似的“公交分担率”、“不含步行的公交出行分担率”等等,有差别的也就是计算公式,反映的东西差不多,都是衡量一个地方公共交通发展、城市交通结构合理性的指标。 比如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就会测评这些指标。 如果还是没概念的话,我们可以来对比一下内地城市的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我随便在网上搜了一圈,差不多都是近一两年的数据,考虑到这个数字总体来说变化不快,所以,也算新鲜。 西安,61.69%;苏州,61.5%;重庆,58.5%;西宁,65.2%;大连,63.15%;上饶,53.47%…… 有对比就有感觉了吧? 对比香港的90%,这些数字似乎有些摆不上台面,可就这些数字,还是各个城市下死力气搞公交优先搞出来的: 给公交地铁财政补贴、给地铁最好的上盖物业、给公交车专用车道、给公交车优先信号灯、给公交线网站点各种优化…… 补贴也好、车道也好、信号灯也好,这些都是资源,而资源,当然是有限的。 就像分蛋糕,你要多吃点,就得有人要少吃点。蚂蚁要多吃点,韭菜们就得把吃进去的也吐出来。 公共交通要多占资源,就得有别的交通方式把资源给让出来。 谁来让?小汽车闹。 于是车牌摇号、车牌拍卖、新能源车指标排队、单双号限行、早晚高峰限行、核心区限行……都是针对小汽车的。 就像打牌,得有两手牌,有些是立功牌,有些是炮灰牌。 现在,能打的牌几乎都已经打在了桌面上,还能再打么?或许还有。 可是,再打下去,你猜谁会忍不住跳出来? 其实,2号首长明确表态前,发改委、工信部、汽车厂商们老早已经跳起来了,他们的背后,站着汽车产业。 毕竟,汽车产业对于整个工业体系和消费市场的带动实在是太强太大了,又逢这多事之秋,这个牌这样打下去,汽车产业还发展个毛线,尤其是国产汽车。 这下两难了: 这一边,是交通结构不合理,搞出很多城市病,包括我们被堵在路上时的烦燥、油耗和浪费。 那一边,各种限制措施之下,汽车销售量掉头往下,汽车产业嗷嗷待哺。 而这种两难,香港就不存在。 公交分担率世界第一,当然有香港注重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科学引导市民出行的因素。 但更根本的,是香港作为一个城市经济体,根本没有发展汽车工业的愿望和需要。听说过香港的旅游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有听说过香港的汽车产业么? 一方面,我们能看到的,香港一门心思地、毫无顾忌地、集中资源地搞公共交通。 另一方面,我们没看见的,托房地产绑架香港经济的福,超高地价之下是普通人根本不能承受的停车成本。 两厢共同作用之下,造就了香港畸高的公交分担率。 没错,世界上没有一个经济体,可以在发展汽车产业的前提下,把公交分担率搞到90%这么高。 这种畸形的高,根本就不是内地哪一个城市能学得来的,而且,也不应该这么去学。 原因无他,内地不是香港,香港可以不要汽车产业,但内地可以么? 这么大的工业体量、人口体量、经济体量和疆域面积,决定了我们一定要大力发展汽车产业,而不是抛弃汽车产业。 而汽车产业要发展,你不能不让人买车吧?买了,不能不让人开吧?总不能买了车都供起来吧? 有一种奇谈怪论,大意是说,我们应该学习某某发达国家,虽然家家户户都有车,但平时上下班都是搭乘公共交通,车子是周末假日开着出去浪用的。 谁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我还喜欢做四休三呢,我还希望我们停止内卷呢:外卖小哥的电瓶车能慢一些,程序猿的头能少秃一些,辅导作业的家长能少焦虑一些…… 关键是,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允许么? 真是小姐身子丫鬟的命。 我们当然希望我们的公交服务能越来越好,最好出家门就能坐上车,如果还能准点到,那就惬意了,要是还能有个座,那简直不要太完美,想想都幸福…… 奈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 怎么办?还得高质量发展啊,还得多学习啊。 比如学习香港城市建设中的公交先行理念之类, 但是学习香港,不能奉糟粕为圭臬,把香港高地价造成的小汽车挤出效应去学了来,甚至发扬光大,“创新”出一系列的提高小汽车使用成本的政策,那真是哭笑不得了。 毕竟,内地城市不是香港,对汽车产业的决绝,既学不来,也不能学,不是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xs/12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独立人InJ01来自交大的香港籍台剧花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