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恒生指数迎来史上最大调整有啥影响
来源:智通财经APP 文/智通财经符亚威 恒生指数公司今天公布有关恒生指数之优化细节,以确保此旗舰指数持续成为香港市场最具代表性和最重要的市场基准。 恒生指数公司征询意见的主要议题包括五个:扩充行业的代表性、扩大市埸覆盖率、迅速纳入大型上市新股、保持香港公司代表性和改进成份股权重分布。 主要变动包括:指数成份股将从七个行业组别选出,目标是使每个行业组别的市值覆盖率不低于50%;增加成份股数目至;上市历史要求将缩短至三个月;将维持香港公司成份股的数目为20至25只;对所有恒生指数成份股采用8%的权重上限。 变动将于年5月份之指数检讨开始实施,并于年6月份之指数调整中生效。 彭博社称,通过成份股结构调整,预计会有更多新经济股票加入恒生指数,指数估值将会进一步提升,波动性也将因此增大。其中,随着中国科技巨头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指数编制者已在考虑改变过去由银行和保险公司构成的基准指数结构,而引入更多内地科技股。另外,通过引入与完善快速上市制度,为内地优质企业赴港上市创造更有利条件。同时,恒生指数也考虑将香港本地公司的成份股维持在一定数量,以保持代表性。 此前,年12月22日,恒生指数公司刊发咨询文件,就“优化恒生指数持续成为香港市场最具代表性和最重要的市场基准之建议”,向市场征询意见。 怎么调整?为什么要调整? 建议一、按七个行业组别挑选恒生指数成份股。 为了使恒生指数能够更均衡地反映香港股票市场,恒生指数成份股将从七个行业组别选出,目标是使每个行业组别的市值覆盖率不低于50%。行业组别的构成会至少每两年检讨一次。 此前要求是“市值需要在首90%覆盖率”。 什么是“市值需要在首90%覆盖率”呢? 意思就是,按照港股市场所有公司市值从前往后排之后,所挑选出来能成为成份股的候选公司,它们的市值加起来,要占到整个香港股票市场的90%。 打个比方讲,你们全村的财富总额为1个亿,其中万的财富,由全村前四大土豪,张三、李四、王五麻子和你包揽,你们可能成为村里的“成份村民”,代表全村的富裕程度。 如果这四大土豪成为了“成份村民”后,还可以享受一系列福利,比如有什么招商引资的项目,优先落在“成份村民”头上,那有可能造成村里贫富差距拉大。 回到指数编制,按照以前的“市值需要在首90%覆盖率”显然对头部的大公司和大市值的板块最有利。有一些行业非常吃亏,因为本身全行业的体量都不大,一些“小而美”的公司没办法被纳入指数成份股。 现在,恒生指数成份股将从七个行业组别选出,目标是使每个行业组别的市值覆盖率不低于50%。事实上,可以实现:扩充行业代表性;分行业挑选个股、并保证对各行业的覆盖率(市值与成交额)。 此前,恒生指数的选股标准依然以市值和成交额排名为主,辅以行业代表性、财务表现等顾问委员会的主观考量依据,这虽然能够使得指数囊括几乎所有市值最大的蓝筹股,但市场结构问题也会导致其对部分“冷门”或“弱势”行业覆盖率不足。因此,如果按照这一建议调整的话,有可能会牺牲个别大市值公司,但可以使得行业的覆盖度更为均衡。 建议二、增加成份股数目至。 恒生指数公司目标于年中前透过定期指数检讨将成份股数目增加至80只,而最终数目将固定为只。 其实恒生指数在年推出时仅有33只成份股,年指数开始纳入H股公司时成份股增加到38只。年扩容至50只成份股,并在此后8年一直维持这一水平,直到年12月扩容至52只。 不过随着赴港IPO不断增多,恒生指数50只左右的固定成分股已经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我们回顾第一条“市值需要在首90%覆盖率”,当然不是指市值覆盖在前90%的公司都要纳入恒指成分股。 还是前文中的比方,全村的财富总额为1个亿,其中万的财富由前四大土豪,张三、李四、王五麻子和你包揽,但最后经过各种综合评选,赚钱稳定性、人缘、社会贡献……最终成为“成份村民”的可能只有张三和李四。 实际上,恒生指数成份股截至年12月对整体市场的市值覆盖率已经降至57.6%,成交量覆盖率甚至降到50.5%,已经不能匹配其市场旗舰指数的地位。 一张图说明一切: 此前,恒生指数公司解释称: “假设我们应用上述的成份股挑选机制,现有指数成份股数目是不足够达到一个合适水平的代表性。 我们的模拟计算显示增加成份股至65-80只,可以增加指数整体覆盖率及促使各行业的代表性均能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这次的调整,“最终数目将固定为只”,显然还考虑到了未来IPO数目会进一步增加。 建议三:放宽上市历史要求。 上市历史要求将缩短至三个月。此举能为指数适时纳入新上市股份提供灵活性。同时恒生指数顾问委员会可决定候选公司是否合适纳入指数。 此前恒生指数具有较严格的纳入标准,例如市值在全市场排名前5的超大型新股也需要三个月上市时间才能被纳入,而排名25位以下更是要上市满24个月。 其实这个要求比国际主要指数如MSCI等要严格的多。 不过,此前设有快速纳入机制,容许新上市的大型科技企业更加适时地被纳入指数。即,假设新股上市当天收市市值在现有指数成份股中排名前10,该新股将被纳入指数,成份股加入一般于该新股上市后的第10个交易日收市后实施。 放宽上市历史要求缩短到三个月,迅速纳入大型上市新股可以保证指数最大限度的捕捉到龙头新股,进而更好的代表市场面貌。 建议四、保持香港公司代表性。 恒生指数公司将维持香港公司成份股的数目为20至25只。指数内的香港公司成份股数目会至少每两年评估一次。。 这个没太多好说的,家不好当。 随着大型中资公司特别是龙头中概股的持续回归,香港本地公司在恒生指数内的权重逐渐由年底的45.3%下降至年12月的42.2%,预计未来仍会进一步降低。因此,恒生指数公司提出保证固定的香港本地公司数量,以维持其对香港本地的代表性。 建议五:对所有恒生指数成份股采用8%的权重上限。 所有恒生指数成份股,包括同股不同权/第二上市成份股,将划一权重上限为8%。此权重上限将同时适用于恒生中国企业指数。 其实这个调整的目的之一同样是为了防止龙头公司独大,恒生指数建议单一个股上限从目前的10%下调至8%,类似于恒生科技指数。 此外,同股不同权和第二地上市公司在今年获准纳入时,为了防止一次性过大冲击,设定上限不超过5%,但此次也建议一并统一为8%。主要利好回归的中概股。 年12月,恒生指数公司提出咨询文件时,恒生指数中前10位成分股累计权重达61.4%。因此,如果能够改进的话,一方面有望使得指数内“尾部”公司的权重增加,同时同股不同权和第二地上市公司的占比也有望大幅抬升。 成份股调整有啥影响? 事实上,年2月26日收盘,恒生指数公司即公布恒生指数系列的Q4检讨结果,成分股数目将由52只增加至55只,新加入阿里健康、龙湖集团、海底捞。相关变动将于3月15日生效。 我们可以看出,季度调整已经传递了恒指公司努力优化指数增强恒指代表性的意图以及努力。 恒生指数的优化,显然不仅有望引更多投资者作为基准或被动资金追踪,也可以进一步强化香港市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特别是投资中国新经济“桥头堡”地位的长期吸引力。 对个股而言,如果在香港成功上市相当于通过高考金榜题名,那么能纳入恒生综合指数则相当于考进重点本科。 香港资本市场执行较为严格分类,不同层级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机会完全不同。企业一旦被纳入恒生指数及分类指数中,知名度会大幅提高,更多主流券商分析师会进行覆盖,极大受到机构投资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wh/14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香港新增19例确诊病例卫生署疫情未断尾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