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多,什么都想记录

如果不愿错过,不如星标我们??

嘴上说着做咸鱼

背地里比谁都拼

01

又是ot(加班)的一天。离开座位的时候同事们正拿着一张leaflet讨论着一会儿外卖点什么,ot对于我们来说,就如一份最普通的叉烧煎蛋饭。

先不说广告行业里ot是常态,单看香港人对ot的接受程度,也在全世界数一数二。

据统计,香港打工仔的工作中位数为45小时。甚至超过31.8万打工仔,工作时长超过60小时。

(资料来源于网络)

这么看,香港人,真的太「爱」工作了。但有意思的是,和内地抵触「」的情绪不同,他们对加班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那么排斥(觉得理所应当),而当工作把生活填到密不透风的状态时,反而带来一种另类满足。

有朋友问过我当时为什么会北京实习完选择回香港。

我说,「因为我喜欢香港的节奏。」

「有什么不同吗?不都是要加班嘛。」

被这么一问,我也突然语塞。仔细想想,其实在北京和香港的工作节奏和强度相差无几,但我确实更偏爱这边的氛围,相较起来,我很少在香港人身上看到因为加班失去个人生活而产生的戾气。

02

从历史来看,香港是按照2倍速度播放的。它只花了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别人年的成就。

时间,在这里,从来都是要争夺的稀缺品。

香港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唔急,但係要快。」

走路快、说话快、办事快、电梯快、地铁快、红绿灯切换也比正常频率要快。

这样急速的节奏培养出了他们快速切换角色的能力,你会发现,他们不仅能把工作安排得很密,周末和假日通常也会塞得很满。

一个三天小短假,足以飞去国外玩一趟了。

所以,他们极少会有忙碌后的怅然,又或是重启时的焦虑,角色切换自如,工作生活两不误。(没有时间纠结加班感慨好累,有空就马上去爬山遛狗聚会喝酒了)

另外,这种时间的紧迫感,反而锻造出一种驾驭日程的能力。他们很擅长把「休息」塞进琐碎的时间中,见缝插针找乐子。比如我有个同事,午休时就会去公司附近做yoga;我们每周三晚上,会有同事自发带着大家在公司跳操;还比如之前我们去shooting时,还会特地去找那附近很出名的餐厅打卡。

如何使时间具有乘法效益,是生活在这里的人很惯性的思考方式。而有了这种思考方式,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也会慢慢模糊。

(港剧里描绘的精英男女形象,经常是下班就来兰桂坊happyhour)

03

写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如果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加班就是很心累啊!

事实上,对于大部分香港人而言,勤力工作的根本动力,本来就不是兴趣。但他们依然可以为了不喜欢的工作牺牲大量个人时间、投入千万分心力。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把一切工作内化为自己的「分内事」,用高度责任感和专业态度管理所有情绪。

这恰恰是我觉得香港人对待工作最迷人的地方。

年世界城市影响力排名,香港仅次于伦敦、纽约位列全球第3。并已连续25年获评「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至今仍是华人世界最发达、最公平、最开放的城市。

一块弹丸之地,是凭借什么走到这个地位?

是所谓的香港精神。即「在狭小空间赢得很大世界。」

高楼大厦、古老建筑、果栏街市、郊野绿径,全部紧密无缝地叠加在一起,充满了科幻感。

一切做到尽,宛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给了他们满目繁华,也成就了独特的港式作法。

街道墙面被小广告层层叠叠铺满生怕有一点空隙浪费;八卦杂志要精简彪悍,奇情曲折,最大限度抓住你的注意力;迷恋港片的电影学者大卫·波德莱尔曾用「尽皆过火,尽是癫狂」形容黄金时期的香港电影,为何要用几近癫狂的形式呈现,如今想来,也不言而喻了。

这种做到尽的态度落到职场上,就是对职业的敬畏和尊重。

大到公司总裁,小到茶水间阿姨,都会尽全力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尽。(我之前提过的交足货)不同岗位的人做好分内事,已经是约定俗成的默契了。

提一嘴,这让我联想到香港人尊崇的「easynextstep」,他们永远会想到下一个人是否便捷。体现在,拉门的人永远会多拉一会方便后面的人进来、搭电梯靠近按键的人会一直按着开关键让大家方便进出、茶水间的公用刀叉杯子,一定是洗得干干净净。所以,很少会感觉有「猪队友」,因为每一环节的人,都会把自己的部分做到最好,偷懒,是一种原罪。

ot,不是一件恼人的事,相反,他们非常proudof加班,那证明着他们对专业和零错误的执念和追求。

这就不难理解,圆桌派里,当窦文涛试图用一种更高的理想、情怀勾引王晶时,王晶清醒地回绝了。一向以商人、利己主义自居的他,难得的传达出一份可爱的务实精神。

在节目里,王晶提到自己最高记录是三部戏连轴转,拍完周星驰拍李连杰,晚上还要拍成龙。

窦文涛追问,是为什么呢?为了钱吗?(挖得一手好坑)

王晶愕然,不是啊,就是刚好要一起拍啊。(王晶的意思就是,接了这个工作当然要做啊)

精于算计的王晶,也会把职业精神奉为玉帛,敬业是香港人的共同价值观。

04

但是这种对ot文化的全盘接受,也透露出了港人对阶级固化的无奈。

不然还能怎么办?还指望一夜暴富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香港人是积极的悲观主义者,而大陆人是悲观的积极主义者。所以我们把工作化为戏谑,在网上调侃,延伸出无数职场黑话。另一面,大家又不遗余力地转发锦鲤,叫马云爸爸,期待命运之神垂青可以一夜暴富。

在大陆,我们是相信财富奇迹的。基于时代的红利,我们见证了太多创富神话。社会阶层仍在流动,追逐个人价值的意识也不断觉醒,促使了我们对加班文化天然的排斥。

「同样的时间,我们是可以创造更多东西的。」大部分人会有这样的想法。

反观香港,富豪家族垄断了香港的财富,限制了香港的产业,锁死了香港的未来。《经济学人》统计了全世界23个主要国家和地区裙带资本主义的指数,在这个榜单上,香港高居第一。

连小学生都会在作文里写,「这是李家的城。」

我一个local朋友和我说,香港人的危机意识是非常强的。因为他们要和全世界的人竞争。各个国家筛选过的精英在此盘踞,要比见识、比背景、比英文、比能力。中西文化的混杂催生出一批国际化背景的高等人才。

他们也深知,没有捷径可以走了,还能怎么样,好好工作吧,搵份工都不易。

生计和生活,在香港人眼里,本就是一体。为了生活求生计,有了生计讨生活。

电影《甜蜜蜜》里有一幕,张曼玉在人潮里对黎明说,「呢度係香港wor,有咩唔可能啊!」

现在想起,带点悲凉,又散发出一股子韧劲。

ot文化,大概就是香港精神的新演绎吧。

如果你对香港工作感兴趣,可以看看往期文章??

我20岁的青春,在市场上待价而沽。

工作半年感悟

whereisthehope,whereisthehome

努力!奋斗!

勤劳的十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jji/12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