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独家辽宁号今抵港航母梦成真
万众期待的「辽宁号」今天抵港,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和香港还有一段不可不说的故事。当年购买「辽宁号」前身「瓦良格号」的徐增平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透露,购船的工作有90%是在香港完成,便利的商业环境对交易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没有香港,我就不可能做成这件创举!」 「辽宁号」今抵港展示雄风。 万众期待的「辽宁号」今天抵港,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和香港还有一段不可不说的故事。当年购买「辽宁号」前身「瓦良格号」的徐增平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透露,购船的工作有90%是在香港完成,便利的商业环境对交易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没有香港,我就不可能做成这件创举!」他说,今次航母到访,让港人真切感受国家强大的后盾。他更希望,继续利用香港的优势,在军民融合中再创奇迹,建造另一艘航母。香港商报记者木子 97年10月报章刊出老瓦卖盘 很多人都知道「辽宁号」的前身是苏联航母「瓦良格号」,但却不知道「老瓦」之所以能到中国,香港在背后默默发挥了不少作用。今年65岁的徐增平是山东人,从广州军区退役后就下海做生意了,且有小成。年,为了更好的发展,36岁的他和妻子移居香港继续经商:「如果当年我没有来香港,就绝对不可能做成这宗我一生引以为傲的交易!」 到港的次年,赶上楼市大跌,徐增平趁低吸纳,用银行贷款在铜锣湾买入了数个单位,不到1年的时间,全部升值,让他在香港赚到了第一桶金。年,海湾战争爆发,他再次看准机会,以低至万元的价格购入了坪洲一块46万平方呎的土地,当时一心只想投资的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决定,会为日后购买「老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和很多香港的生意人一样,徐增平有每天都阅报的习惯,年10月的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乌克兰要卖「老瓦」的消息。在这之前,他也有耳闻,但报道证实了,让他热血沸腾,隐隐约约感觉到一直深藏内心的强国梦有可能成真了。 要银行万美元存款证明 就在香港的办公室,徐增平展开了圆梦的前期工作,「先是电话联系,乌克兰的,北京的,每天打个不停,有时回到家里睡下了,还听到电话铃在响」。他直言,当时香港的对外交流十分便利,打长途电话快捷又便宜,比起国内方便很多,航空交通也是畅通无阻,印象中,交易期间4次去乌克兰,就有3次是从香港飞的,「虽然也要转机,但班次密集,选择也多」。 徐增平穿着「辽宁号」军帽及T恤,并展示他获赠的纪念品。记者木子摄 乌克兰当时还相对较落后,每次前去,徐增平总会从香港购买不少礼品,去和船厂的人搞好关系:「都是一些日用品、钱包、领带、烟酒什么的,香港带去的东西,他们都挺喜欢的!」他坦言,香港商人的身份也让乌方放低警惕性:「如果我是在内地的,即使是一般做生意的商人,他们也不会对我如此信任!」 香港带给这宗交易的,不仅仅是电话交通上的便利,最大的作用还是资金上的调动。乌克兰政府对出售「瓦良格号」开出了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一流银行万美元以上存款证明,但当时徐增平的公司只有大约万港币,等于说只有不到十分一的资金:「当时真的连睡觉都想着怎么去弄钱!」 抵押坪洲地筹得3.3亿港币 徐增平将名下的物业,能卖的卖,能抵押的抵押,目标就是尽快凑齐万美元,其中包括把年前低价买入的坪洲土地抵押给航天科技集团,筹得了3.3亿港币,也是最大的一笔资金:「香港是个商业社会,交易起来很方便,还有很多的银行,都很有经验的,做事又好又快,我们时间很急,他们都配合得佷好!」 年1月24日,接近农历年的星期六,香港银行只上半天班,徐增平终于从汇丰银行拿到了万美元的存款证明,再带上相关的文件,先飞山东老家陪父母过年,计划大年初一飞北京,初三转机到基辅。 当时还有3天就过年了,香港的年味很浓,从银行出来,到处都是买年货的人们,机场里,几乎都是赶回家团聚的笑脸,但徐增平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心情很沉重,因为不知道何去何从,航母到底能不能买得成,上飞机的时候,有种背负沙场,有去无回的感觉!」 忆几笔港商私人借款最感动 经历了种种艰难,终于在年3月底成功中标。按规定,必须要在4月30日下午5时前将万美元的尾数付给船厂,否则交易作废,之前3亿多港币的订金也会被没收。就在中银香港总行的办公室里,时间已到了4点59分,资金还没有到位,大家都站着,空气里几乎可以听到心跳的声音,终于在最后1分钟,钱到帐了,柜台小姐却紧张得接连打错了几个汇款字母。为了万无一失,徐增平提出了让银行发担保电报,即凭字即可领款。 不过,在香港资金筹集的过程中,最让徐增平感动的是几笔私人借款。年,裕泰兴财务老板罗肇唐知道了借钱的缘由时,在2小时内就答应借出了万港币,而且是先付钱,过了一个礼拜再补办借款手续。他还当场告诉了自己的儿女,因为自己经历过日本侵略香港的年代,「你们不知道做亡国奴是什么滋味,徐先生借钱是在为民族干一件好事!」 李秀恒私人借出上千万元 徐增平再见罗老先生的时候,已经是15年后的事情了。在年9月,他连本带息还清了所有的欠款,医院看望这位老朋友。「我一进门先把『辽宁号』的帽子给老人家戴上,并感谢他等了我整整14个年头,证明没有看错人!」当时的罗老已不便言语了,但从眼神里还能看到他的感动。 「这才是真正爱国的香港人!」徐增平透露,在此期间,律师黄英豪也无条件地帮忙筹集资金,厂商会会长李秀恒也私人借出了上千万元,至今仍未归还。他坦言,自己只是走在台面,其实在成功购得航母的背后,有无数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在支持着,其中有很多人,外面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他们才是真正的功臣!」 此行来港意义非凡 过去20年,徐增平曾先后4次登上这艘传奇性的航母。这次「辽宁号」到访,他最希望能带领当年参与投标的在港老员工,第5度登舰!他坦言,购买航母意起香港,又在香港隔海操作,航母终能显威香港,展示雄风,意义非凡。 年改装完工翌年入列 年1月底,徐增平第一次登上「瓦良格号」:「虽然老瓦已经残旧不堪,但还是很令人震撼,尤其是完整的舰体,精密的结构布局,让人很想把它带回家,当时是零下20度,但我们却激动得浑身冒汗!」 15年后再见罗肇唐,徐增平第一时间为他戴上「辽宁号」的帽子。徐增平提供图片 年3月,经历了重重艰难,老瓦终于抵达了大连。徐增平陪同时任香港商报总编辑陈锡添一起到码头迎接。《香港商报》作出详尽的独家报道,让这艘航母初现香港读者面前。过了1个月,被称为老船东的徐增平,终于可以正式登舰。 「心情当然是不一样了,上次去还是人家的,这次上来就是自己的地方了,就像是久别的儿子终于到家了!」徐增平坦言,当时内心想的就是,盼望国家尽快决策,把老瓦恢复其真正的用途。 一如徐增平所望,老瓦终于在年改装完工,并在年正式入列,改名「辽宁号」,成为了一艘真正的航母。次年8月,这位老船东带当年一起奋斗的老功臣们,意气风发地再次登舰,亲身体验辛苦得来的成果。 坐驾驶室里看到国家希望 坐在被喻为航母灵魂的驾驶室里,徐增平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和当年的旧迹斑斑相比,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焕然一新,可以说天与地之差!」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整齐干净的舱室,但最开心的还是见到一批训练有素的专业士兵,「他们管理得井井有条,我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年8月,徐增平第4度登舰。他特意带上了夫人和小孩。两个儿子见到舰长对爸爸很是尊敬,悄悄地问了旁人,才知道原来航母是由父亲购入:「他们都很吃惊!」 徐增平直言,在此之前,并没有告诉小孩情况:「这么多年都忙着赚钱,他们都在香港长大,每天就想着怎么打球,对军事兴趣不大,很难理解这艘船的意义和当年的艰难!一定要带他们来,让他们亲眼看到了,才会明白,才能懂!」 「眼见为实!」徐增平认为,这次「辽宁号」来港意义重大,让香港人看到国家的强大不是嘴上讲的,让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若然香港安全受到威胁时,中国有强大的军事设备可以保卫香港,对『港独』更是当头一棒的威慑。」 徐增平指出,航母具有很强的军事象征意义,尤其对年轻人,是增加军事知识教育的最好教材,可以增加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就像我那两个儿子,从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到现在不只为爸爸骄傲,也为国家自豪,还会跟他的同学朋友宣传,现在他们知道航母来了,都想登舰感受一下!」 年,刚刚抵达大连的「老瓦」锈斑斑,但徐增平说它像失散多年的儿子。 冀军民融合再造传奇 中国近年力推军民融合,徐增平认为,「辽宁号」的成功就是最好的典范,香港有资金优势和对外联系的便利,在这方面应该大有作为。他希望利用香港的平台,再续军民融合的传奇。 冀有中国的洛克希德 徐增平说,全球最大的军工企业洛克希德,就是一家私人公司,自年创办至今。中国就缺乏这样的百年老店,但香港现在就有这样的机会。 徐增平(右)表示,第一次登上「瓦良格号」,就很想把它拖回家。 他说,中国已在逐步放宽军民融合的限制,降低境外进入的门槛,对香港来讲是大好机会,香港有资金优势,成本低,银行财务公司资源多;更重要的是,香港和全世界都有联络,交流畅通无阻,无论是技术还是资金,都有充裕的支持。 20年前购入「瓦良格号」就让徐增平也充分体验到香港的优势。但他的梦仍未完,希望未来十年,能打造中国的洛克希德,自主造出一艘航母,充分体现军民融合的成果,也是检验政策是否落到实处。「我一定会将公司设在香港,这样会让我的梦想走得更快!」 「航母专家,看香港商报!」 年,本报多篇报道「辽宁号」前身「瓦良格号」,当时又名「创律号」的消息。 在「辽宁号」的香港故事里,一定有《香港商报》的重要角色。 年3月,「辽宁号」的前身「瓦良格号」被拖抵大连。时任本报总编辑陈锡添和徐增平冒着严寒千里迢迢一起远赴大连迎接,连续几天作出全版的独家报道,成为全球首家见证「老瓦」抵达的媒体。 独家拍到航母出海照片 年,小记在国防部记者会上第一个问到中国建航母的考虑,时任发言人黄雪平回答,中国会综合各方面因素认真考虑航母的建造,这也是官方第一次回答航母的问题。3年后,总参谋长陈炳德接受本报专访,又直言「航母已在建了」,成为全球轰动一时的报道。 年,抵达中国9年多的「老瓦」传出海试的消息,本报多次获得其海试计划的独家消息。8月10日凌晨,「老瓦」真的出海了,小记彻夜不眠守候,结果拍到了全球独家的出海照片和视频。 接下来,《香港商报》又多次独家报道国产航母的最新进度,今年4月,经过多方求证,再加上数据搜访,又独家报道了国产航母下水的准确时间。 上个月,获悉「辽宁号」来港,《香港商报》又提前向读者透露了大船的行程。网上更有戏言:「航母专家,看香港商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jji/12013.html
- 上一篇文章: 专业分享香港中文大学不是羞涩的梦
- 下一篇文章: 夏日之梦丨香港置地middot壹号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