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最好 https://m.39.net/disease/a_c2i9w61.html

初见胡蝶,第一印象是纤瘦且文静,下意识的认为这样文气的女孩从事的可能是文学艺术类。没曾想她研究的方向竟是雕塑材料实践。瞬间,脑中蹦出了一个词——“冲突”。这种思维定式与客观事实反差所带来的冲击力,让人耳目一新。犹如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泛起一丝涟漪;百般聊赖的人生中,出现一抹惊鸿。我不禁为自己的预设感到惭愧,翻看了她的作品给我的感受如同在自我放逐后的松弛感中释放出了“真我”的饱满热情与力量。这,是个“宝藏女孩”。

放下执着与预设来一场自我的出离

“我只是并非主动也不被动地经历了一场没有具体目的的出离——在无拘无束的漫游中,参与着各种碎片材料不可预期地呈现着的随意与交杂,使我远离了在“准确塑造”上对技法以及自足的艺术系统的迷恋。”孟胡蝶如是说。

93年的她出生于江西景德镇,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浙江省雕塑家学会会员。

自年以来,孟胡蝶就以锔缮工艺为基础,用陶瓷碎片或废旧家具、石、竹、木等综合材料创作了《找碴对缝·回望高岭》、《不息的循环》、《永动》等系列作品。

锔缮,指锔艺和金缮,是民间古老的修复绝活,多用于还原残损陶瓷器。铁锔技术在中国古代广泛应用于造船、筑桥、建房等方面。近代以来,此技术更是在紧固轨道、枕木等生产实践中发挥着作用。

孟胡蝶这个系列作品,从形式语言、人与材料关系以及实体性三个方面与既有的陶瓷或雕塑概念迥然有别。通过“找碴对缝”,将碎片组合拼接,各种碎片材料的发展势态决定了作品方向,不完全预设结果。创作的过程中,引领着她进入一种“游牧”的状态,使得她的思路更加流动、开放,这种非结构、无中心化的特质,牵动着她在未知中享受每一步,这样的随机性使得其过程的意义大于结果。

“应物”背后的活好当下

在胡蝶的作品中也不难看出其蕴藏着对“先入为主”观念的审视。她坦言,顺应事物作为一种态度不仅解决了其艺术实践的发端问题,也成为防止自己沦为艺术生产机器的保障,从而促进了她对艺术的重新认知。她表示,“找碴对缝”系列作品实践及理论概说接受不同观点的批评。同时,它自身也是一种不同的观点。

确实如此,每个作品的诞生皆映射了艺术家对于价值观的理解与体现,而艺术并非是一种定义。笔者认为艺术家对于创作的追求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远比获得社会认同来得重要。在此引用法国史学家HippollyteAdolpheTaine说过的话:“每个人在趣味方面的缺陷,由别人不同的趣味加以补足;许多成见在相互冲突之下获得平衡,这种连续而相互的补充,逐渐使最后的意见更接近事实。”其所表达之意在于,艺术创作不应被社会评价所困扰、焦虑。因为与艺术家同时代的人评价即使参差不齐,也不过是暂时的现象,最后仍然会归于一致,得出一个相当客观的结论。

反观胡蝶的创作思路,顺应事物发展的态度,是一种“沉浸式”的人生体验。如同我们常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出离自我不仅是对社会框架的思考,更是对“活好当下”的一种诠释。

我们总是经历着自我预设:计划着明天、担忧着孩子未来、焦虑着退休后的生活,方方面面充斥着对未知的恐惧,却全然忽略了当下,失去了更多看清事物本质、感知世界的可能性。

或许三年的疫情让我们对人生重新定义与思考,经历了沉寂,我们是否更应该去寻找一份“存在”,这份存在是人生这趟短暂的旅途中与世界的联结、与情感的共鸣。去感受、去体验,活出自我、活好当下,只为走到终点时,不枉此生。(香港商报记者胡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ys/15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