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年香港島開埠,對岸九龍的居民作何感想?試想像你是從小到大未踏足過九龍以外地方的深水埗村民,某日照常出海捕魚,卻驚見港島上出現了臨時的軍營,有旗桿,上面掛了你不認得的藍、紅色旗幟,又有許多身穿紅衣,頭戴黑高帽的士兵走來巡去,駛近一看,個個身高八尺,鼻大而挺,眼睛還是藍色或綠色的,十足神話裡鬼怪的形象。

仔細一想,不,這些「鬼佬」你是見過的。兩年前你正要走去油麻地採購桐油和麻繩補船時(沒錯,油麻地便是生產桐油和麻產品之地),便看過這些「鬼佬」,在攻打官涌砲臺。你依稀記得當時官軍好像是成功守住了官涌山的。那麼「鬼佬」不是被打敗了嗎?怎麼又回來了?要不要告訴官府?

這些村民缺乏對外資訊,自然不知道官涌戰役後,鴉片戰爭的結果如何。他們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曾有過鴉片戰爭。我們大概都不可能知道他們如何得知對岸的那些「鬼佬」營地,便是大清割讓了給「英夷」的領土。這片新的殖民地,對九龍的村民來說,是禍是福?或許我們應該先問:「年代的九龍長什麼樣子?」

若要知道九龍當年的面貌,其實可以參考首批來港的傳教士記錄。當時傳教士到港後便到各大村落造訪,了解民情,為日後傳教打好根基,當中後來成為聖公會香港區會督的施美夫牧師(Rev.GeorgeSmith)在年時到訪過深水埗,在他筆下,深水埗一帶村落有如此景象:

「這片鄉郊都被闢為田野,主要種了蕃薯和一種很像生菜的椰菜。小路九曲十八彎,且相當狹窄,夾在左右圍欄之間,並有小溪流過。沙灘很美,很寬闊且多沙。村民很純樸和開放,其中一位還請我們喝茶。在第一條村,我們還看到一座廟,似乎是拜祭某個代表慈悲的女神,或是『上天的皇后』(按:即天后),裡面有一個女性神像,她手裡抱著一名男嬰,神像身後又有三尊佛像。人們很興奮的向我們展示一些聖物,但絲毫沒有任何宗教上的敬畏。廟的附近有一間屋,從大門走到中堂,牆上都有一長串的刻字。這應是用來表示這村中有人曾考過科舉,並得到舉人的資格。

?傳教士記載?

「這些村落的村民顯然依靠種田和捕魚維生。村落的範圍首尾約一英里半,並在維多利亞城的視線之內。

「另一次我還去了香港島上的其他村落,又去了九龍的另一端,那裡有三千名村民和一個中國城寨(按:即九龍寨城)。」

當時的九龍主要有兩個主要的市集,分別是深水埗和九龍城,大概可以想像,這兩個地方的居民應不會貧窮,但與「生活富足」還有一點距離。從以上的描述可見,他們並不特別對洋人有戒心。除此之外,還有一點是施美夫所不知道的,是那些村民所耕作的土地,多不屬他們所有,而是向一些大族所承租的,例如是錦田和廈村的鄧氏,可能只有衙前圍是例外。

那麼,香港島的開埠有什麼影響呢?最主要的,可能還是經濟上的改變。根據許舒(DrJamesHayes)對西九龍地區進行的口述歷史顯示,當時深水埗透過與新成立的香港殖民地貿易,漸漸成為了一個商業市鎮。當時的九龍村民每日都會將香港島所需要的不同物資,例如白米、蔬菜、禽畜、木柴、麻織品等,賣到深水埗或九龍城的市集,再出口到港島。雖然新界物產更為豐富,但運送困難以致成本過高(當時港島若從元朗入口白米,比從越南入口還要貴),反而讓九龍擁有優勢。

翻查當時英國外交部的檔案記錄,香港政府每年都會張貼物資採購清單,徵求供應商。在開埠初期的三年間,不難發現採購清單其中不少物資,尤其是食品菜蔬,都可輕易在深水埗和九龍城的市集找到。深水埗和九龍城的市集並不只有九龍村民的勞動成果,也會找到來自香港島的商品,從港島餐廳的廚餘(用作豬餿),到各式西方產品,像是火水爐(當然也包括火水)。由此可見,港九兩地經濟活動並非割裂。除了貨出得去進得來以外,人的流動也開始增加。維多利亞城漸見發達,提供了不少就業和移民的機會,不少九龍和新界的居民也開始出外謀生。根據香港政府刊於憲報上的普查,香港島在年開埠之初人口約有7,人(雖然有學者認為實際上只有五千餘),而翌年的普查顯示人口已達萬二有餘,到年更超過19,人。這大量移入的人口,自然包括不少九龍和新界的居民了。

?年香港政府採購公告?

在港島就業外,新的殖民地也提供了到海外工作的渠道,其中以海員為多,加拿大的三艘「女皇號」皇家郵輪上便曾有來自上李屋和白薯莨(今李鄭屋附近)的水手。年,人口只有不足三千的荃灣重修天后廟,其石碑上記載的捐款村民,竟來自世界各地,包括舊金山、牙買加、夏威夷、新加坡、吉隆坡、暹羅、馬尼拉、達爾文港和香港島,可見人口外移的趨勢。

同一時間,港島的開埠也引來不少中國移民來到九龍,而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因城市建設需求而在港島和九龍牛頭角一帶開發的石礦場(石山上原本有一形似牛頭的大石,因以為名)。以客家人曾貫萬為例,在開埠初年自廣東南下,在筲箕灣經營石礦場致富,便在沙田建大屋居住,便是今天的曾大屋了。許舒博士的研究也指出,牛頭角一帶在石礦場帶動下,也發展成了一個小市鎮。

既然人、貨都出去了,深水埗以至九龍到底有沒有「發大財」呢?許舒博士的口述歷史研究告訴我們,當時人們的生活確實比更內陸的村莊富足。起碼,九龍的村民三餐無憂,早餐多是白飯和鹹魚,中午和晚餐更可吃到鮮魚和蔬菜;每兩至三天可以吃到雞肉,而每月大概也可享用兩次豬肉湯。當然以今日角度來看這些算是清茶淡飯,但以19世紀下半葉廣東鄉村的標準,能每餐吃到足量的白飯已經足以令人稱羨了。

香港島開埠帶來九龍的變化,並沒有在殖民地向九龍和新界擴張後停止,反而改變的規模更大了。隨著九龍半島南端,即尖沙嘴、油麻地和旺角一帶的開發,這些新市區為九龍各鄉村提供了更大的物資需求和工作機會,而九龍乃至新界的居民,也確實繼續受益。

到了年準備租借新界時,英官駱克實地調查華界內的九龍和新界地區,並在報告書提到:「居民雖然說不上富裕,但通常似乎是舒適小康的,正當謀生沒有困難。沒有見到任何接近赤貧的跡象,只遇上不多幾個乞丐。從收到的消息看,整個新安縣似乎只有1,個乞丐,據說其中的大多數是在新界境外。」

?駱克報告書?

租借新界不久,修建青山公路時,一位工程師在長沙灣附近招請工人,留下了這樣的描述:「這裡的居民似乎普遍生活富足,原本還以為會有很多饑民搶著來打工,即使薪資比香港苦力低也欣然接受。事實是,村民要求的薪水頗高,而承包商必須滿足這些要求。」由此看來,香港開埠後的九龍村民,雖不至暴富,也總算豐足。

等等,說好的「發大財」呢?生活無憂不代表「發大財」吧?其實一般村民只是九龍半島社會的其中一面,而非全貌。另一邊廂,到了19世紀末,九龍也開始出現一些富裕的家族,像是上文提過的曾貫萬家族,還有蒲崗林氏(今新蒲崗一帶)和大家都聽過的衙前圍。

曾氏發跡的故事已在上文提過,而林氏族譜則記載,在19世紀時有林華保「好貨財,奔走外國數十年後,積儲數千,旋家,捐納貢生,創造產業。」林華保財產之豐,還可以讓他買了一個「國學生」的功名。要知道國學生地位不低,要捐這個官,恐怕也所費不菲。由此可見林氏家族的崛起,也是得益於香港這個對外埠頭的出現。

至於衙前圍吳氏和陳氏的富有,可見於他們集資撥地籌辦樂善堂一事。樂善堂在年代建立之初,即撥款擴建龍津石橋碼頭,又辦義學,更開展贈醫施藥、助殮濟貧的慈善事業,說明財政上無大問題。而衙前圍的村民,正正就是在九龍城市集經商,以及成為海員或黃埔船塢工人累積財富。蒲崗和衙前圍本來就是東九龍的大村,但和曾大屋一樣在19世紀一躍成為舉足興重的一股力量,除經濟外,還有不少政治影響力,分別主導著蒲崗六鄉、衙前圍七約和沙田九約這樣的組織。這樣算不算是「發了大財」呢?就交給讀者研判了。

總結一下,在-年代的九龍,要「發大財」不必去高雄,也沒什麼「大灣區」,留在香港,或是面向世界,一樣可以。百多年前的深水埗村民,豐衣足食,生活可能過得比21世紀的我們還安穩;出洋打工的上李屋海員,興許還比我們有更廣闊的視野。至於深水埗今天竟以貧窮問題為人所熟知,不無諷刺,但也是後話了。

引用檔案及史料:

1.CO/5,Lockhart,Stewart,“ReportbyMrStewartLockhartontheExtensionoftheColonyofHongkong”.

2.FO/,EntryBookofLocalProclamations,andOfficialNotes,toandfromChineseAuthorities,No.9.

3.FO/,EntryBookofLocalProclamations,andOfficialNotes,toandfromChineseAuthorities,No.1.

4.FO/,EntryBookofLocalProclamations,andOfficialNotes,toandfromChineseAuthorities,No.1.

5.FO/,EntryBookofLocalProclamations,andOfficialNotes,toandfromChineseAuthorities,No.2.

6.GeorgeSmith,ANarrativeofanExploratoryVisittoEachoftheConsularCitiesofChinaandtotheIslandsofHongKongandChusanonBehalfoftheChurchMissionarySocietyintheYears,,.NewYork:HarperBrothers,.

7.HongKongGovernmentGazette.15thMay,.

8.HongKongGovernmentGazette.24thMarch,.

9.《重修天后古廟碑記》,科大衛、陸鴻基、吳倫霓霞,《香港碑銘彙編》,香港:市政局,。頁-。

參考資料:

1.Hase,Patrick,“BesidetheYamen:NgaTsinWaiVillage”,JournaloftheRoyalAsiaticSocietyHongKongBranch,Vol.39..1-82.

2.Hayes,James,TheRuralCommunitiesofHongKong.HongKong:OxfordUniversityPress,.

3.Hayes,James,TheHongKongRegion,0-.Hamden:ArchonBooks,.

4.高添強、鍾寶賢,《「龍津橋及其鄰近區域」歷史研究》,研究報告,香港:。

5.張瑞威,〈宗族的聯合與分歧:竹園蒲崗林氏編修族譜原因探微〉,《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28期,,頁1-8。

6.劉智鵬,《展拓界址:英治新界早期歷史探索》,香港:中華書局,。

Textby謝淏嵐

DigitalDesignbyShaneChe

?CityHowwhyLimited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

號外雜誌









































如何治好白癫疯病
擅长白癜风疾病的诊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ly/9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