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成都ldquo香港人rdquo
关于年,我记得两件事。 那一天,楼上的两个邻居阿姨大吵了一架,原因是一个阿姨叫了一群朋友大下午的在家唱卡拉OK,另一个住对门的阿姨在午休,原地爆炸直接去把对方电表的保险给拔了。到了傍晚,待两家的男主人下班回家,深以为应该庆祝,握手言和,联袂欢歌。 同一天,我约了4、5个同学来家里吃晚饭,大人们做了一桌子饭菜,吃完饭并没有催促我们写作业,还破例同意我们外出和晚归。于是我们每人手里攥着两面小红旗——一面是国旗,一面是紫荆花旗,蹦蹦跳跳走上街头,汇入庆祝的人潮。天府广场——春熙路,是那个年代人们表达喜悦的最高仪式。 在年7月1日,那个有着“四大天王”的香港,那个人民手持“大哥大”的香港,那个载着我们太多幻想的不可触及的香港,回,归,了。整个7月,都像在过年。 ▲香港回归,从官方到市井的狂欢 说起来这已经是20年前的事了,但几乎每个人都能忆起7月1日前后的1、2个场景。对于某一个时段的记忆如此深刻而统一,这并不多见。 海的另一边,Tobeornottobe,这是一个问题。 这是一个必定会引起波动的事件。 年,时年42岁的王亥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活跃在香港的文化圈。此时他的生活中有两件大事,一是正在思考怎样摆脱“画家”的名号;二就是跟各种媒体谈论回归的话题。 “当时香港的《时代周刊》做了一起特刊,就回归的问题采访我,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就叫《非理性的恐惧》,我记得我说,香港对政治前途的恐惧都是非理性的,他们太不了解大陆。” 年,香港人黄令仲已经在成都生活了7年。 在这7年中,他作为最早一批的港商参与开发了很多房地产项目,还在建设路开了一家中餐馆取名福临门。 “年,我听说了大陆发生的事件,感到非常痛心,我虽然常常去大陆,也有很多大陆朋友,但是第一次发觉在殖民地的教育体系下,自己根本不了解中国。” 他们几乎在同一个时段,踏入了对方的陌生世界。 王亥出生在成都,川美毕业,年32岁的他移居香港。踏入香港之初,内地与香港的差异很大,香港很现代化,而内地还很封闭,王亥当时有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尽快投身、融入这个社会。 凭借深厚的绘画功底和敏锐的感知力,他不到一年便从籍籍无名的异乡人跃升为全港唯一的职业艺术家,后来连总督府内都挂着他的画作《香港图像》,他也因此跟末代总督彭定康成为了朋友。 ▲时任香港港督彭定康,王亥,王小琼,彭定康妻子在总督府 黄令仲大学念的是财会和法律,毕业后在香港从事房地产行业,年,时年36岁的他已经由房地产高管跳出来单干,相对自由。 年,黄令仲决定去大陆,在李嘉诚的风水师陈老的建议下,黄令仲来到成都。“那个时候,超过6层的建筑只有蜀都大厦。”洋气的港商黄先生的失落可想而知。 当年的成都基本没有外商,而发展经济的需求又非常迫切,他带着在香港积累的资本,获得很多政策上的倾斜,很快在失落中找到了发展的机会。 “其实哪里都是有好有坏咯,我来了就知道,在一些人眼中,大陆不好的一面被放大了。” ▲年四川省外办主仼陈麟章先生陪同参观 随着回归的临近,香港人对自己历史及身份认知的诉求逐渐凸显,对于未来何去何从越发感到焦虑。 王亥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画画,因为他更喜欢当一个学者,他对思想史、政治史颇有研究。有着大陆背景的王亥此时作为最深入的旁观者,逐渐成为两地国情民意交换的桥梁。 从年起,他在香港电台有一档节目,叫做《非常话题》,客观介绍中国大陆,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告诉港人:既然回归势在必行,不如就去了解大陆,参与到中国的进程中。 年,王亥对着英女皇的照片发誓“效忠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取得了居英权,这也是香港在过渡前为精英人士提供的政治保险;同年,他策划了一个《香港历史回顾》的展览,用他的话说,是在事实的基础上虚构了一个完整的香港历史。“香港一直以来只有经济地位而没有政治地位,展览就是为了解决香港人的身份认知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未来要到哪里去。” 年王亥极力反对彭定康的政改方案,“我当面跟他说了的,但是他没有听嘛,他就觉得中国会像苏联一样解体。”以至于最后,王亥没有出现在送行的队伍中,“我就晓得那个样子整不好。” 年,香港平稳过渡的一年后,王亥和太太在香港开了一家川菜馆名为“大平伙”,成为私房菜的鼻祖。此后的15年,他的身份从画家变成了“堂倌”,如此又在香港生活了12年。 “我经历了香港最黄金的时代。” ▲金庸也成为大平伙的座上宾 ▲香港时代周刊对王亥夫妇的报道 从年中英谈判开始,黄令仲听闻过大陆经历的政治事件,也联想过风雨飘摇的社会主义苏联,对于回归,他仍然只有一个想法:“以前中国落后挨打,现在强大了,收复失地是必然,作为中国人我很骄傲。” 此时的黄令仲独自在成都生活,他的家人朋友中很多移了民,而他却对回归抱有充分的信心也做好了十足的准备。“其实谁都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只要做好自己,就应该有信心。” 在做房地产生意的同时,他也在静待成都人开放味蕾。年,在定居成都21年后,黄令仲终于还是把“香港味道”带到了成都,开始了茶餐厅的经营,品牌名为“港九茶餐厅”。 “我经历了大陆巨变的时代。” ▲黄令仲、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香港特区教育局局长吴克俭、香港特区驻成都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刘锦泉在港九IFS店。 除了像黄令仲这样的个人投资者,97前香港大的财团也呈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离开,比如汇丰银行去了伦敦,一种是投入到中国发展进程,如太古集团、九龙仓,就是典型代表。 留下的人有的发家致富,也有的生意失败;离开的人有的庆幸选择正确,也有的感叹错失良机。 20年后再谈回归对于香港人的意义这个问题,就像年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一样。这只是个必然,个人能做的无非是去适应而已。 ▲隶属九龙仓的IFS ▲隶属太古集团的远洋太古里 年罗大佑的一首《皇后大道东》,唱的就是香港回归前夕普通市民的心态:对新政府的疑惑、徘徊、彷徨又带着自我安慰,而这正是这首歌在当时的内地成为禁歌的原因。 这个漂亮朋友道别亦漂亮夜夜电视萤幕继续旧形象到了那日同庆个个要鼓掌硬币上那尊容变烈士铜像知己一声拜拜远去这都市要靠伟大同志搞搞新意思会有铁路城巴也会有的士但是路线可能要问问何事 一个从抛物线的顶端往下,一个从底端向上,平行时空中的两条线交汇在了一个大时代。 年,王亥回到成都已经7年,他已从20年前的餐饮人身份跨界成为建筑设计师,在一座公共厕所旁边打造出了国际化的崇德里,之后又诞生了高宅、轻安等城市名片级作品,而这一切都源于香港带给他的国际化审美。但他依然操着地道“川普”,走街串巷寻找“苍蝇馆子”。 ▲崇德里 ▲高宅 ▲轻安 年的黄令仲,已经在成都生活了27年,他奉行谦卑,感恩,努力,踏实,始终稳扎稳打。他早已从房地产行业退休,但96年开的福临门餐馆还在,如今港九茶餐厅发展到5家,去年又新开了一家日料馆——吉盏。他的餐厅只招聘本地员工,总爱操着夹生“港普”说,“我不是做餐饮,我是做教育,要让年轻人学到东西,活得有尊严”,而这一切多么符合老港片里香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港九万象城店 ▲吉盏水井坊店 50年不变的似乎只有各自的口音和口味。今日两人不约而同地对我说:“我只是没有想到中国的发展会那么快。” 曾经以为20年是一个比香港还有遥远的概念,而此刻正站在曾经的遥远里,好像只记得开始和现在。客观地说,从当年的雄踞亚洲,变为珠三角一隅;从扛起中国GDP半边天到被北京、上海轮番超越;从香港制造的文化输出到全产业与大陆合作……我们曾经仰视的香港人,闪闪发光的标签在被一个一个地拿掉。这的确是一个失落的过程。 而年开放自由行,给香港旅游业带来复苏的同时,也给这个万人口,面积仅为成都1/10不到的地方带去了巨大的压力;新移民要么很富有推高楼价,要么很贫穷享受公屋……都让香港人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这20年里,成都和香港的差距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了解与误解并存,且都被这个时代所放大。 “其实任何事情,都要先问自己有没有做好。”这是黄令仲给我的答案,这同王亥的“调整心态,重新找到定位”如出一辙。 香港的失落并不是停止了发展,而是从万人仰慕归于平凡。其实,无论是成都人还是香港人,我们都怀念那段峥嵘岁月。 刻苦耐劳 勤奋拚搏 开拓进取 灵活应变 自强不息 香港近代大记事 ☉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个岛屿,租期99年(至年6月30日结束)。 ☉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除防务和外交归的,反抗麻烦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 做人最紧要是记性好, 你记忆中的年又是什么样呢? 不如留言告诉我们咯~ 策划/子溪 撰稿/子溪 图片/王牧之、方正、受访者、部分来自网络 溪客人物/物色/城市情报/会员活动/生活指南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ly/8368.html
- 上一篇文章: 没看过香港人买房,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