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粤剧名列于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随著粤语华人的移民及其对粤剧的喜爱和传唱,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须生坐车

戏剧内的角色,在粤剧及中国戏曲中被称为行当。粤剧的行当原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的十大行当。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净”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早期流行浓脂厚粉,但是所用化妆品比较简单。小生不抹胭脂,最多是划黑少许眼眉毛,花旦只是涂上粉末。根据行内习惯,所有老倌都是自行照著镜子化妆。一般旧式化妆是先拉起脸部皮肤(行内称“吊眉”),用布条扎著头发(行内称“勒头”),用白色颜料画了个底稿,确定线条对称公正,然后才正式填上其他鲜艳颜色。一般都会从鼻梁两则到颧部涂上红色胭脂,色调从浓到淡。对于净角(例如:张郃)的化妆,行内称呼为“开面”。先用白色颜料描画底稿,在眼睛及口部附近涂上黑色,把眉毛画得长长并向上翘来表现威严。然后在其他地方涂上红色胭脂,就完成整个“开面”过程。当然不同行当就有其独特的化妆方式。丑角常有一个大白点在脸的中央。[55]其实化妆颜色以红、黑、白、蓝、黄为主。红色代表血性忠勇,黑色代表刚耿忠直,白色代表奸恶阴险,蓝色代表狂妄凶猛,黄色代表骠悍干炼。

到了二十年代,薛觉先把京剧、话剧及电影化妆法和传统化妆法结合。化妆转趋轻描淡扫,朴实自然。最常见的化妆就是“红白脸”,先把整个脸涂上白色粉底,然后围绕著眼睛及颧骨涂抹红色胭脂。有时候画了长长的眉毛,并使用鲜红色的口红。这都是顾及台下的观众能够清楚欣赏演员的表情。

粤剧面谱有如下分类:

黑白面,表现忠耿,正直,侠义的形象。

二腿面,一般表现奸邪者,也有表现正面人物。

三块瓦,红、黑、白三色,绘画自由不受约束,忠奸人物不分。

五色面,红、黄、黑、白、绿,个别还有金、蓝或其他颜色。

红面(无分类)。

老戏骨总结面谱特色:

不戴头巾;

颜色涂至颈部;

黑白色之间强调“洗笔”(灰色过渡);

用灯心草画胡须;

不用“耳毛子”;

五色面多配五色须。

一般小武的造型,他穿上的戏服称为靠。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朝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而然传统粤剧服装可分为:

1.“蟒”:取材自朝廷的官礼服,是剧中王侯将相、后妃大臣于朝会大典穿著。[注1]

2.“靠”:又称“甲”,即将士用的铠甲,是剧中武将的战袍。

3.“褶子”:又称“海青”,是剧中广泛使用的便服。

4.“开氅”:又称“海长”,是剧中武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穿著的便服。

5.“官衣”:又称“圆领”或“补子”,是剧中文武百官办理公事时穿著的官服。

6.“帔”:又称“帔风”,是剧中王侯将相、后妃大臣家居穿著的便服。

7.“衣”:凡不入以上六类的各色人等穿著的服装。

材料方面以布质为主,后期增加了亮片或者铜托小镜点缀戏服。在50-60年代初珠片戏服大行其道。根据《广东戏剧史略》对服装的描述:“粤尚顾绣,大率金钱为贵,于是金碧辉煌,胜于京沪所制。自欧美胶片输入,光耀如镜,照眼生花。梨园名角,竞相采用,奇装异服,侈言摩登,斗丽争妍,渐流诡杂”。可见其疯魔程度如何如何。到了60年代末,绣花戏服开始受到欢迎,直到今日仍是戏行中的主流。

不同行当需要不同的戏服。例如:小生通常饰演文质彬彬的角色,有时候甩袖,所以长袖称呼为文袖。小武需要打斗,短袖才方便演员动作,所以短袖亦称呼为武袖。因此文武生(小武加小生)的戏服会出现文武袖。

粤剧发饰之特色主要是片子(女角用)、水纱(男角用)、头套、发髻、饰物,女角有系统地上片子、戴头套及插头饰饰物。不同种类头套、发髻、发辫、发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制作方式、配戴及保养用具。

基本所有旦角都需要头饰,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头饰种类繁多,如大头、前妆、簪、钗、梅花石、耳边花、凤冠(有五凤冠和金凤冠等,一般是穿蟒袍或霞帔时用)、正凤、七星额(花旦穿大靠时必须使用七星额)、文武髻、牛角带(穿十三妹装或小打扮时用)、渔家络(六国大封相的推车女专用)等,用料也各有不同。不同身份的女角固然使用不同的头饰,有时同一身份的女角,因应不同场合,也会使用不同的头饰。上片子需要特殊的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并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及令片子牢固面部的技巧。

男角的头饰有太子盔(或称紫金冠或束发冠)、东坡巾、代表富家书生的蝠鱼巾(福儒巾)、代表穷书生的日字巾、扎巾、莲子帽、帅盔、荷叶盔、纱帽、驸马盔、平天冠、耳边花、耳边球、结子、网巾、水发、散发、丫髻(书僮或僮子用)等等。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广东的本地民谣粤讴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清朝初期,外江班把戈阳腔及昆山腔传入广东。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本地班逐渐出现,但唱腔仍以梆子为主。后来随著昆曲衰落及受徽班影响,转为以西皮二黄为基础唱调。辛亥革命时期,志士班将戏棚官话改为白话,又称为新腔。抗战时期,不断有著名老倌冒起,各自钻研粤剧并发展自己的唱腔。例如:薛觉先的“薛腔”,潇洒典雅,韵味醇浓。马师曾的“马腔”,半唱半白,生鬼通俗。小明星的“星腔”,感情细腻,低回宛转,荡气回肠。罗家宝的“虾腔”则真假嗓结合,清新悦耳,还有以甜、脆、圆、润、娇为特色红线女的“红腔”、新马师曾-清越绵长的“新马腔”、何非凡的“凡腔”、芳艳芬的“芳腔”、陈笑风的“风腔”等等。

演员透过象征性的姿态及动作,演译出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时空的改变及剧情的发展。

基本身段包括:站相、台步、七星步、指掌、云掌、亮相、跑圆台、开门、拉山(云手)、上马及背供。小生的台步是丁字步,要表现气宇轩昂。花旦的台步是撇步,要表现轻盈。为了作犹豫不决、考虑如何应对等心理状态或搜索物件、觅路等情节时,演员便会运用“水波浪”程式来表达。

不同行当有自己独特的基本功,例如武行的跳大架(南派)、马荡子、起霸(北派)和各种拳剑刀枪等。跳大架是由一连串的身段动作组成,包括演员上场、拉山(云手)、挂单脚、亮相、七星步、撮步(错步)、俏步、云步、小跳、踢腿、踢甲(踢袍甲)、车身、洗面、顺风旗、走圆台等一连串的动作。

其中须功是武生行当的一项专科,早期的须功表演样式繁多,有用手指抛、弹、拨、搅、拈、挣、捧、揉、吹、震等十种手法,来表达悠闲、高兴、深思、意外、惊讶、震怒等表情。

“自报家门”:戏曲中主要人物出场时的自我介绍。它由“打引”、“定场诗”、“坐场白”组成。

“打引”:是剧中主角第一次上场时,半念半唱一些韵文结构的词句,这叫“打引”。它简单地自叙心情、处境、身份、经历、性格,抒发志趣、抱负、情绪。

“定场诗”:当角色念完“打引”以后要念的四句诗,为定场诗。内容大半是介绍剧中的特定情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帝女花·香夭》的诗白选段:

“倚殿阴森奇树双。明珠万颗映花黄。如此断肠花烛夜。不需侍女伴身旁。”

“坐场白”:主要角色念完“打引”、“定场白”以后所念的一段独白。内容是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身世、经历、心理等。

“跑龙套”:“龙套”是指戏曲中扮演士兵、伕役、宫女等随从人员,因穿特殊形式的龙套衣而得名。“跑龙套”就是扮演这些角色的意思。

说白可以分为独白及对白,意思是演员把台词念出来,当中又可以分为押韵及不押韵。押韵的包括诗白、口古、白榄及韵白。不押韵的有口白、锣鼓白、引子白及浪里白。引子白,又称打引,是演员出场时候所说的话,说完便拉腔演唱。譬如《三娘教子》中,三娘出场念“打引”:“秀水不留空赚地,浮云无雨枉遮天”。

粤剧中的武打场面被称呼为武场。由于武术家云集在岭南一带,流派众多,有洪拳、儒拳、蔡拳、岳家教等,其中以咏春拳、蔡李佛拳、洪拳比较著名,所以在武场中使用的传统岭南武功注重坐功、打功、拳术、器械对打、高台功夫、绝技,以近距离对打为主,强调力量。自从薛觉先从京剧引入北派功夫,强调大开大合,以远距离对打为主,加强了舞台上的观赏美感。训练方式有分毯子功与把子功。前者是翻腾及腰腿功,后者是兵器。

本着发扬粤剧艺术,培育热爱粤剧人士,增加与国外粤剧艺人的交流以及参与慈善活动的宗旨;我们两位资深粤剧艺员朱敬芬和朱少芬,与一群一直追随并与两位共同进退多年的粤剧爱好者在年成立“新艺剧坊”,今后将积极朝着扩大我国粤剧演出天地的道路前进。

多年来,朱敬芬和朱少芬培育不少年轻的粤剧艺员,一起参与无数的舞台演出,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剧目,如“任白”戏宝“再世红梅记”,“紫钗记”与“蝶影红梨记”;传统名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等;以宣扬佛教的“玉琳再世缘”,“地藏王渡世”;另外在香港与著名文武生罗家英先生一起演出“万世流芳张玉乔”,“狄青”以及“隋宫十载菱花梦”,也曾经和香港著名电视演员梁天先生合演“清宫残梦”。我们这些年的演出都深获好评,令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为新的粤剧团体,“新艺剧坊”的成员们都充满信心,我们将延续对粤剧艺术的热忱,继续在舞台上呈献场场好戏。本剧坊也会积极与各地的粤剧艺术家合作演出,培植粤剧幼苗,共同推广本地的粤剧演出。

新艺剧坊”将会全心全意为我国的慈善事业再尽一分棉力,更加积极为有需要援助的人士献出我们的爱心,传达“为善最乐”的精神,回馈社会。









































盖百霖副作用
白殿传染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ly/7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