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二十年寻根万里行驯鹿人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节目中心联合采访团央广网北京7月17日消息据《风行港澳》报道,近日,《香港回归二十年寻根万里行》港澳媒体联合采访团再次穿越大兴安岭,从呼伦贝尔前往根河,采访当地一户鄂温克族猎民。当地猎民属于游牧民族,以圈养驯鹿和狩猎野兽为生,猎民生活异常艰苦及单调,年轻一代更在成年后不愿回去守山,不但纯正的鄂温克族人逐渐减少,猎民」的传统可能也在在数十年后消失,采访团不仅是报道他们,同时也是在记录他们。采访团驱车24公里进入大兴安岭亚热带针叶林区的深处,来到在森林放牧狩猎数十年的老翟大哥及柳霞大姐家。柳霞是土生土长及拥有纯正血统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人,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族除有鄂温克族以外,还包括达斡尔族和鄂伦春族,分布在东北亚俄罗斯、蒙古、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地,总数约3万人。其中在中国境内的鄂温克族为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大约年前从黑龙江北岸迁徙到内蒙古和黑龙江,并逐渐以大兴安岭作为根据地及放养驯鹿为生。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因此拥有纯正血统的人数并不多,数量仅30人左右。大兴安岭深处驯鹿人家简陋的环境中央电台、港澳媒体记录驯鹿人柳霞的故事柳霞介绍,即便是在夏天,大兴安岭深山地区晚上的温度亦可能降至零下4度左右,猎民一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柳霞一家圈养了40多只鹿,他和老翟通常以鹿茸和山下的商户兑换食物,而老翟还会上山狩猎。生活取暖就靠劈柴驯鹿由于山林不及草原的视线开阔,鹿群白天会被放出去在山间寻找鲜嫩的地衣、苔藓等食物,猎民要在晚上将鹿群赶回鹿圈必须鸣锣,依靠声音的穿透力来召唤鹿群。老翟平时也会携工具上山开路,以便狩猎和在驯鹿走失时进山寻找;山上的生活异常艰苦和单调,深山老林的环境令猎民普遍比较压抑,除了喝酒以外,被激发的艺术家气质也令他们经常会画出美丽的画、作出优美的诗歌。柳霞的妈妈巴拉杰依编写了一本名为《驯鹿角上的彩带》,当中就讲述了传统鄂温克猎民的故事;而另一本由采访团顾问顾磊的哥哥顾桃《忧伤的驯鹿国》以他早期探访猎民的日记、感受出发,深度介绍了鄂温克猎民。港澳媒体走在大兴安岭深处,感受着原始猎民的生活,用心记录这一刻:澳门记者挑灯写稿澳门记者张金加澳门记者郑伟鑫领队顾磊、杨坤和柳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中心副主任诸雄潮,望着驯鹿,望着猎民,写下了深情的诗篇《眼睛》诸雄潮有一片浅黄的叶子正在跳舞终于凝结成永恒的云露雾气蒸腾我的眼睛被迷住再也看不清来时和远方的路还有人心和世人的面目我们在根河的林中失散四周只有不能言语的树木派遣的驯鹿也只带回一双眼睛迷茫而无法阅读敖鲁古雅我只听到你微弱的声音和夜哭而这声音也将被森林淹没快引来圣洁的天水吧让我化开眼前的烟雾我愿是阿龙山里最后一只小鹿我不哭年7月14日朗诵马睿香港商报全篇幅报道澳门濠江日报报道香港大学生陈紫情的日记-年7月10日车队深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深处,往萨满的家方向进发。到达目的地时已是艷阳高照。和牧民坐在广阔的大草原上,欣赏着美丽的风景,他们高兴的时候张开双手高歌一曲。这就是在蒙古草原上牧民的宴会,既自由开放又亲近自己的宴会。这是我第一次在如此空旷的草原上野餐,躺在地上,抬头一看是一片很有层次感的天空,白得发亮的浮云正顺着草原的风飘浮。在这个环境中,彷彿使时间流逝变得很慢。在生活节奏急促的香港很难体会到这样的感受。因为很少有如此多人来拜访,牧民高兴起来,放开嗓子唱起草原的民歌,雄亮透澈的歌声穿透人心,气氛也因此高涨起来。萨满特地为我们演示了一次萨满教的洁净身心,驱邪祈福的仪式。奶奶也高兴起来了,为我束起了五股辫。牧民热情的招待下,为我们蒸了一笼又一笼的羊肉包子,里面满满的是喜悦和爱心,非常好吃。在这热闹高兴的宴会中,时间又彷彿不够用了。这次的草原之旅,深刻地体会牧民纯朴自然的文化。偶尔停下脚步,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感受一下自然的风光,有何不可?有花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技,待人类把这片大陆都开发了,破坏了,就再也看不到这么漂亮的自然美景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ly/15956.html
- 上一篇文章: 香港商报莲花时报聚焦洪洞大槐树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