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留意過香港街頭具有本土特色的交通設施嗎
鍖椾含闆鏂戠殑鏈濂藉尰闄?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714638.html 在香港街頭,有很多具有香港本土特色的交通設施??你有留意過嗎? 圖片來源:網絡 01 「安全島燈箱」 在香港的路口安全島上,有一款非常有香港特色的交通設施,相信很多朋友就算沒有去過香港,也可能在港劇中看過,那就是「安全島燈箱」。 圖片來源:東網 雖然大家都稱它為「安全島燈箱」,但實際上它有個正名,叫「莫禮遜燈號」,燈箱上的白箭頭的指向是指示駕駛員應該向哪一邊行駛。 之所以叫「莫禮遜燈號」,是因為這個燈是在年由當時的交通部高級警察——莫禮遜從英國引入。 雖然是從英國引入,但在香港街頭看到的燈箱,實際是已經多次改良的版本。 圖片來源:誌同道合Facebook 英國的燈箱身形筆直,而香港的燈箱則是頭大身細,非常可愛有特色。 因為「頭大身細」的特色,據說還有一首有關「莫禮遜燈號」的打油詩:「頭大身細伴街坊,白頭黃身識發光。借問盞燈有乜用,指引司機咪撞中。」 因為燈箱夜晚需要長期發光,燈膽和電線定期需要保養,還要用電,而且一旦發生車禍,燈箱的維修費用動則上千,成本相對較高。 所以自年開始,為節省成本,被撞倒的燈箱都會由新的「反光自動復位柱」來取代。 圖片來源:網絡 這個叫「反光自動復位柱」的東西實際就是一個反光牌。 跟原來的燈箱不一樣的是,反光牌靠反光貼紙來反射車燈發光,無須用電。而且設計成「不倒翁」形式,如果是時速70公里以下的車不小心撞過去,它會反彈回來,但如果速度太快,整個牌子飛走的話,那還是要換過新的。 現在可以看到的反光牌可以分為兩款,橢圓形的叫「貓頭鷹」(NightOwl)。 圖片來源:網絡 另一款形狀似「熨衫板」的則叫FlectaBollard。 圖片來源:網絡 02 「黃波燈」 這個「黃波燈」估計就比較少人見過了,因為時至今日,適用於行人使用的交通燈主要為紅綠燈,而黃波燈就相對較易出現於人車較少的地方,所以在香港的旺區地帶一般見不到。 圖片來源:網絡 黑白相間的燈柱,頂部有一個波狀的黃燈。 跟「安全島燈箱」一樣,它也有個正名,叫卑利沙燈(BelishaBeacon),是英國殖民地時期所留下來的產物。 這個燈代表「行人優先」,就是當有行人步出至斑馬線時,駕駛的司機就要停下讓行。 比起紅綠燈強制要求守規矩的作用,這個「黃波燈」更多的是講求駕駛者的自律了。 03 已經消失的「黑盒」 不知道有沒有朋友看過這個「黑盒」。 圖片來源:香港01 這其實是個交通燈控系統。 雖然今日香港的交通系統已經非常完善,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前的香港街頭,行人如要過馬路,就要靠站在馬路中央交通亭上的交通警,用手勢指揮交通。 圖片來源:網絡 到了六十年代後,交通亭才逐漸被淘汰,引進了全自動操作的紅綠燈。 這種紅綠燈在街頭都有一個燈控,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黑盒」。 「黑盒」又叫「電子行人過路按鍵」。行人只要按下黑盒上的按鍵,就會亮起中英對照的「WAIT等候」字樣。 圖片來源:香港01 隨後交通燈就會自動安排轉燈,車流交通燈轉紅,行人就可以過馬路了。 這樣的「黑盒」一般裝在人流較少的路口,因為只要沒有行人要過馬路,車流就可以一路綠燈,提高通行效率。 「黑盒」上不僅有中英文對照的字樣,還有圖示,可以說是圖文並茂地解釋了這個交通燈即時傳達出的信息。 之所以做到這麼詳細,是因為在交通燈剛面世時,很多市民不會用,而清晰的解釋和圖示能夠讓市民看一眼就可輕鬆運用。 圖片來源:網絡 隨著科技的更新,年開始,運輸署逐漸把路上的「黑盒」換成了「黃盒」。 直到今年年頭,最後一個位於太古城馬路上的「黑盒」也正式退役了。現在香港街頭就再也找不到「黑盒」這個「歷史遺物」了。 圖片來源:香港01 時代在不停進步,這些帶有歷史的香港本土交通設施也在不斷更新。 大家以後到香港遊玩的時候不妨多多留意一下這些身邊習以為常但卻有趣的交通設施??畢竟一個不留意,下次很可能就換版本了?? The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ls/12402.html
- 上一篇文章: 交通青岛到香港高铁真的要来啦车票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