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会身份认同的变迁
.bizsvr_0{text-indent:2em;}.bizsvr_1{color:rgb(51,51,51);}.bizsvr_2{font-size:16px;color:rgb(51,51,51);}.bizsvr_3{color:rgb(51,51,51);text-decoration:underline;}.bizsvr_22{text-align:right;text-indent:2em;}.bizsvr_23{background-color:rgb(,,);color:rgb(51,51,51);} 香港社会身份认同的变迁离不开香港的历史,自年中英签署《南京条约》后,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至年香港回归中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这中间经历了大概年。在香港回归中国之前,内地和香港的经济联系特别少,近几年大家可以看到香港和内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不仅仅是经济方面,文化交流也很频繁。今天我的讲座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第一,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是如何形成的,文化结构与集体记忆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第二,香港人的国族认同是如何形成的,英国统治香港年及香港回归祖国20年对香港身份认同的变迁有何影响?第三,当下香港年轻人的身份认同有何特征?首先,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文化结构和集体记忆。以移民为例,移民是从一个文化结构进入到另外一个文化结构,这样就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结构。这种多元的文化结构是一种混合的状态,而文化认同的改变一定会改变他的身份认同。这是客观的现象,也是研究身份认同的一个基本共识。集体记忆是在时代变迁下,所有人共同拥有的记忆,这种记忆既有民族的也有国家的。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集体记忆,而且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一般会被大众所接受。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是怎么形成?我们知道香港自近代以来的磨难历史,香港回归已经20年了,这一代人经历了香港的回归,这是属于他们独特的集体记忆。香港由英国的殖民地变成一国两制下的中国特别行政区,这种变化是不是又影响了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回归后,香港哪些部分和内地连接在一起,哪些部分没有连接在一起?当下香港年轻人究竟抱有什么样的身份认同?这都值得我们探讨的。香港自年鸦片战争成为英国殖民地以来,它所拥有的集体记忆就和内地的不一样了。西方的中心大英帝国打败了当时的清朝政府,西方文化进入到香港地区,香港不再是曾经那个属于广东的小渔村,它正式被纳为资本主义世界版图中。虽然香港已经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但是香港人并没有形成英国的身份认同,因为殖民地是带有屈辱意义的,他们不认为自己是英国人,那时的他们更多地还是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只不过是被殖民的中国人。而且,在年以前,香港都还没有形成“我是香港人”这个概念。因为虽然当时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但当时的海关并不严格,内地和香港间人民的来往相当自由,他们之间的联系并没有被切断,在社会生活方面还是有很多可以相互映照的地方。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香港和内地间的海关被严格限制,这和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关,当时西方世界对中国采取了经济上的封锁,此后,香港和内地被隔离了30年。隔绝之后就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曾经流动的人口慢慢定居下来,有了“我是香港人”的概念。当然,“中国人”这个概念也参杂在其中,并没有完全消失。因为当时很多人是从内地到香港的,他们之前一直生活在内地,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一直烙印在心里。但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香港和内地之间的海关出入境政策收紧,内地和香港的人不能随意出入。与此同时,香港工业化起步,香港区域内的统一市场逐渐成型。这时香港本土的集体记忆便开始慢慢浮现,比如香港有一些本土的品牌(维他奶)就成为了香港人的集体记忆。年以前,香港扮演的是中转贸易站的角色,那时的香港几乎没有工业,内地的货物通过香港转运到全世界,海外的货物也通过香港输往内地。可是当海关一旦收紧,香港作为中国沟通外界的桥梁就被关闭了。此时的香港开始寻求自我发展。一批从上海去的企业家带着资金来到香港开始做工业,带动了香港的发展。我们都知道身份认同不仅需要硬件,也需要软件的配合,要想拥有“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就必须有香港文化做支撑。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香港的一些变化,比如,在“文革”发生前香港也不是很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承,但是当内地开始“文革”时,香港就开始重视中国的文化,极力保护并推崇中国文化。这是在文化上保留了根,但同时,香港也不忘发展属于香港自己的文化,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开始香港歌星唱国语歌,后来唱粤语歌了。因为粤语是香港社会的主流语言。只有当粤语歌曲成为主流的音乐语言时,香港的社会身份认同才有坚实的文化基础。直到如今,粤语歌曲还是被很多人推崇。另外,像邵氏电影、李小龙的功夫派,都有着很深的香港印记。中国内地自年进行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随着深圳特区的建立,香港回归问题开始提上日程。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根据中英签署的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申明,香港将于年回归中国。中国提出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概念。当时这个概念引起了很多的讨论,特别是“谁是港人”引起了全社会的思考。从这时起,香港人的本土身份认同就浮现了。年香港回归后,香港的恐慌焦虑慢慢结束,内地和香港间的经贸文化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多。同时,由于内地实行改革开放,经济科技实力得到快速发展,香港又开始重新作为连接世界与内地的桥梁,贸易的繁荣以及香港自身带有的民族情节,使回归后的香港社会身份认同中的“中国人”意识开始增强。在香港回归10年后,我写了一篇关于香港社会身份认同的文章《一国与两制——拉锯中的身份认同》。从拉锯就可以看出,香港社会的身份认同是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在本土身份与民族身份之间徘徊。在文章写完不久,香港又发生了一个转折——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香港也未能幸免。当时正是中国崛起的顶峰,之前很多研究指出,中国的崛起在年代将会是高峰期。按照常理,在高峰期的前后,香港应该会有更强的“中国人”意识才对,可事与愿违。年后,香港的“中国人”身份认同转弱。香港社会认同在几个阶段中由于环境的变迁、外界的压力造成了本土认同在本来不那么明显存在的情况下突然就冒起来了。这是一个值得去思考的问题。学术上研究认同有很多的理论,其中有一个叫做浮现主义。具体是指人们在社会的急速变动中出现了孤独与空虚,因此寻求可以维系族群的纽带与认同。刚刚我提到了“港人治港”引发了“香港人”身份认同的急速浮现,在此之前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并不那么清楚。这是政治赋予的改变。最后,我希望大家用更好的心态去面对香港社会身份的变迁的事实,同时也希望香港和内地都朝着更好的未来前进。 来源:澎湃新闻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jji/8279.html
- 上一篇文章: 香港保险收益真的高吗来看看真实的数据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