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试述20世纪80年代以后香港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香港文学,因为香港社会乃至中国社会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变化,也在总体风貌上呈现出了一些新的态势。从总体上看,主要有这样一些特征: 1.作家队伍的构成有了新的变化。这一时期。构成香港文坛的主体作家,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在香港文化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战后新生代本土作家,另一部分是大陆改革开放后从内地移民中脱颖而出的新一代南来作家。前者认同香港,大多受英式教育,因此受西方文化艺术影响较深,在创作上更多地表现为对探索性和实验性的热衷;后者因为是“移民”,大多在内地完成教育。受中国文学影响较深。他们虽然是“外来者”.但能很快地融入当地社会,并以内地经验衬托香港经验.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在内地引起较大反响。香港作家队伍的这一新变化,重建了香港文学的创作格局,也对香港文学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局面。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冷战格局下的香港文坛,基本上笼罩在二元对立的政治分野之中,作家也因政治倾向的不同而划分为左右两派。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 3.通俗文学、先锋文学和社会文学三足鼎立,形成了以都市文化为核心的多元化的文学格局。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通俗文学,武侠小说、科幻小说和“框框”杂文仍然受到欢迎,但更加大行其道的是以亦舒、李碧华、梁风仪为代表的言情小说。而相对于此前人数有所增加的“精英”作者群所创作的“先锋文学”.也构成了这一时期香港文学的重要方面。主要由南来作家创作的社会文学.以现实主义作为观察和剖析香港社会的武器,题材也多与香港社会现实有关。以写实的风格反映来自底层的人生及其呼声,形成了他们作品的现实批判锋芒和特色。 4.“九七”回归对这一时期的香港文学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从年9月邓小平在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中.提出将于年7月1日收回香港主权。并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之后,香港回归进入倒计时。香港回归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自然会在香港文学中留下印记。香港文学中不但出现了许多以香港回归为题材的作品,如余光中的《别香港》《香港结》《过狮子山隧道》《香港四题》等,而且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和文学交往日益密切.中国内地文学和香港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互动.“中国元素”开始更多地进入香港文学。 -往期回顾- 点击蓝字即可温故 ?简析张爱玲小说的特色 ?简述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的特色 ?现当代文学基础知识框架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jji/11128.html
- 上一篇文章: 香港三级电影,你看吗
- 下一篇文章: 香港国安法制定的过程细节与公布施行的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