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下午13:30,由港澳台文化交流协会承办的港澳台文化主题周系列讲座之:解读《明月几时有——香港抗日平民英雄群像的美学力量》在教学区举行。协会邀请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柴焰老师作为本次讲座的主讲人。

 首先,柴焰老师介绍了由许鞍华导演,周迅、彭于晏、霍建华等主演的一部向香港回归20周年献礼的主旋律电影---《明月几时有》。该片以战争视角聚焦20世纪40年代沦陷期的香港,取材于抗战时期活跃于香港的东江纵队,短枪队,港九大队的真实事迹,讲述了小学教师方兰和与她青梅竹马的男友李锦荣、游击队长刘黑仔等人在日占的香港顽强抗争的热血故事。

  柴焰老师重点向同学们介绍了本片的导演许鞍华。许鞍华,年出生,是香港电影乃至华语影坛中一位重要的女导演,年获得亚洲电影大奖颁发的终身成就奖。由于出生,成长于香港,她的作品有独特的香港味道和情怀。许鞍华执导的电影浸透人道主义精神,又呈现出鲜明的跨本土特质,不断游走于传统与现代,边缘与主流,艺术与商业。

在《明月几时有》中,许鞍华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女性细腻和女性柔情深刻体察香港的一段抗日历史,展现出一代英雄的华彩。柴焰老师评价许鞍华的作品“故事独特、让人印象深刻,情感朴实细腻、格外打动人心“,她认为,这才是至高的美学刻度。因此,《明月几时有》里的乱世显得非常诗意,少了枪炮交织的血腥场面,多了山雨欲来的波涛汹涌。不同于程序化欲扬先抑的故事节奏,千人一面慷慨忘我的主角,《明月几时有》在一众抗战题材的影片中显得相当独特,没有激荡的感召和口号,人物林立,极度克制。

  接下来,老师对《明月几时有》的剧情进行了详细解读。该片主线是刘黑仔、方兰带领的东江小纵队与李锦荣等潜伏在日军机关的情报人员,如何与占领香港的日军作斗争,副线则挪换时地,让方兰曾经的学生兼小战友,如今的出租车司机回忆往事,两条线交错,还原了复杂时代里的世事人情,打通了主角与观众间的情感通道。周迅饰演的方兰是个不失正义感的文艺青年,她有着坚定的信念和舍生取义的勇气,在结识了游击队长刘黑仔等人后,从一名小学教师逐渐蜕变为一朵铿锵玫瑰,用一腔热血践行着道义。

影片中除了方兰等三个主角,还刻画了方兰母亲---一个精打细算的普通市民,得知女儿决心抗日,她说“打日本人,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一方面,影片从方母所专注的家庭的琐碎侧面反映了当时物质的极端匮乏,另一方面,影片借方母歌颂了战时无数妇女,她们看似只是寻常小市民,对日本人的抵抗只限于关起门来的一句暗骂,但她们为了儿女无私奉献,如方母,更是为了帮助和方兰一样的地下情报工作者而牺牲,她用生命践行自己曾经告诫女儿的原则“不要连累别人”。

该片反映了导演许鞍华鲜明的立场,以极其克制的方式,表达了对凶残侵略者的憎恨,以及对驱逐侵略者,家国和平的渴望。在解读过程中,柴焰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观看了《明月几时有》中的精彩片段,老师不时根据主角的对白和场景细节,从美学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剧情,更深刻地认识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

  最后,柴焰老师总结了《明月几时有》的特点,她认为,该片描绘的是一幅战时香港的“清明上河图”,观众随镜头走进主人公们朝不保夕,危机四伏的烽火岁月。影片歌颂的是“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妇女儿童的抗战”,乱世当前,人人都不能独善其身,又无路可退,只能以各自微不足道的反抗,折射出时代对个人命运的压迫和挑战。

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明月几时有》这部电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香港抗日平民英雄的力量,对香港人民抗日的那段并不为人人熟知的历史有了丰富立体的认识。

文字:许卓弈

图片:鲁胜龙

编辑:张潇予

审核:林芮岚韩邦裕

赞赏

长按







































复方利多卡因软膏价格
白癜风复发扩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jj/8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