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转移因子口服溶液对白癜风的影响 http://m.39.net/pf/a_4508356.html

两百年间,香港从小渔村摇身一变为国际大都市。历史不长,但香港人很珍视自己的历史建筑,幢历史建筑,一清二楚。这些建筑见证了香港的发展,凝结了香港人的集体回忆,但如今大多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被空置。

“我认为历史建筑不应单单保存,而是应该活化,发挥他们的经济及社会效益,这样才符合可持续保育的概念。”年10月10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新的文物保育政策。

空置的历史建筑如何才能重新注入新的生机?香港近年来的尝试令人惊叹:早期公屋变青年旅社、废弃法院变艺术学校、铁打药铺变身中医诊所、精神病院变为文化馆……年3月,我以游客的身份参观访问了香港活化历史建筑的部分项目。一起来欣赏这些建筑。

活化案例

1、早期公屋变青年旅社

(活化前的美荷楼)

我住在香港一所国际青年旅社。这幢名为“美荷楼”的建筑位于深水埗,外立面是橙黄色,非常显眼,于数月前刚刚投入使用。当时,由于其交通方便、价钱适中,我选择住在这里。直至住进来以后,才发现这里简直是一个宝藏。

美荷楼的故事原于年12月25日发生在石硤尾寮屋区的一场火灾。火灾令人无家可归。香港政府于是启动紧急程序,建立基本住宿安置灾民。年,包括美荷楼在内的八座H型徙置大厦于火灾原址落成,展开了香港的公共房屋计划。从年至年,美荷楼一直用作住宅,也是如今香港唯一硕果仅存的第一代公屋。

居住在美荷楼,无法不了解这段历史,因为它处处诉说着过去的人和事,连住客的房屋里面也悬挂着当年美荷楼旧照和旧街坊照片。但它同时又是崭新的、现代的,有电梯、咖啡室、空调、电视,一应俱全。但当年居住在公屋的人们就并没有那么好的条件,按规定,平方尺的单位容纳至少5名成人,未满10岁的小朋友只能算作半个成人,不足五名成人的家庭还要与其他家庭共住一个单位。由于单位狭小,住户多占用走廊扩大生活空间。当年为人父母者又都忙于生计,小孩负责所有家务也便司空见惯。

(当年的美荷楼)

(当年的美荷楼)

(当年的美荷楼)

年2月,香港青年旅社协会获选为第一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伙伴机构,负责保育及活化美荷楼为青年旅社,为历史建筑注入新生命。美荷楼的建筑结构间隔均被保留,原来的居住单位则被改建为旅社房间。活化后的美荷楼提供间客房,包括93间双人房、8间家庭房、10间多人房、14间主题房间和4间伤健人士房间。

美荷楼的活化工程由青年旅社协会负责,工程费用达2.2亿港币,全部由政府资助。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活化项目吸引了很多旧街坊的支持。协会登报寻找旧街坊,结果当年一班旧街坊一呼百应,打开尘封的记忆,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口述历史,还慷慨赠送陈年旧照和当年家具作为展品。

(活化后的美荷楼)

(活化后的美荷楼)

美荷楼一楼设有一个对公众开放的“美荷楼生活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览年至70年代香港徙置大厦的生活状况及居住环境。我参观生活馆时发现,原来吴宇森也是这里的老街坊,早年他与父母及妹妹一家人从内地来香港,原本无意久居香港,正打算去台湾,但一场大火把家当、房屋烧毁,命运让他留港发展,后来成为国际著名导演。他特地给生活馆写了一篇回忆录《在这里》:“在这里,我们曾露宿街头,一家人拿着碗筷等待救济,等着入住徙置区。在这里,我曾经跟流氓地痞打架,流着血回家,母亲没作孟母三迁,父亲平和如昔地交我做人要有风骨,有承担;在这里,我夜间睡在公共走廊的帆布床上看星星,发着电影梦……”

一名旧街坊正在为公众提供美荷楼的导赏服务,回忆起当年的岁月,她亦非常感慨,“房的阿姨有病,看不起医生,邻居上山采草药治好了她。4楼梁伯家是织藤的,很多街坊帮着织,帮补生计。那时我们借钱不用到银行,都是找梁伯借,用以后织藤的钱偿还。”

青年旅社工作小组领导活化美荷楼计划,成员都是义工,来自不同的界别,有专业博物馆工作者、历史研究员、建筑、法律及文物保育人士。筹设美荷楼生活馆,从工程招标、展览设计、资料搜集、任务访谈、展板撰写到展品筹集,均由小组成员负责完成。香港青年旅社主席黄奕鉴认为,美荷楼是展现香港精神的宝藏。美荷楼除了反映香港公屋的变迁外,也展现了香港人光辉性格的一面:无论当年生活多么艰苦,人人努力拼搏,刻苦耐劳,经常关照邻里,守望相助。

2、废弃法院变艺术学校

临近美荷楼有一座7层楼高的建筑,外表庄严,香港好几部电影均取景于此。抬头望去,白色花岗石砖的墙壁上仍旧悬挂着“北九龙裁判法院”的字样,这里曾经是香港最繁忙的裁判法院之一,处理包括旺角、深水埗、石硤尾、长沙湾及何文田等地区的案件。年,香港政府为节省开支关闭了这座已服务44年的法院。此后,它空置了三年。

(前九龙裁判法庭)

(前九龙裁判法庭)

这座建筑建于年,属于那个年代典型的公共建筑,也见证了香港司法制度的发展。年,它被列入首届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如何才能让这栋历史建筑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

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主席陈智聪介绍,当时委员会一共收到21份申请书,最后锁定在香港的粤剧团体八和会馆、美国私立大学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以及香港青年协会三家,“老实讲,在三个建议书中,青年协会的方案最为稳妥,之前它也做过很多项目。只不过,在三个之中,从社会价值来说,它未必最高。”

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保证提供个学位,一半为香港学生。为此,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特地去美国考察,发现这家学院在美国的专长就是做活化建筑,在萨凡纳地区,活化了八九十栋老建筑。萨凡纳还提出自行承担上亿元港币的修复费用,以避开立法会的财政审议,争取早日办学。

萨凡纳最后取胜,不过却让活化计划受到以经济利益为先的质疑。落败的八和会馆公开批评政府不支持本土艺术,将活化计划的资源交给外国团体。明星汪明荃曾公开向特首曾荫权抗议,并暗示发动粤剧界上街游行。但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委员认为,会有其他更加合适的地点改建为粤曲中心。

为不打搅学生上课,来此参观需要事先预约。这幢建筑的外立面几乎原封不动,在裁判法院的庄严外表下却包裹着一颗艺术的心。原来的拘留所改建为学院办公室,法庭改建为课室,停车场变身图书馆,饭堂变成美术馆。虽然里面的装潢很有艺术感,但建筑结构未变,甚至在墙上多打一个钉子他们也不愿意,所以墙上的艺术作品大多是采用吊挂的方法。另外,也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原来法庭文书的工作台如今被用作学生自修书桌。

(第一大法庭被保留作讲演堂)

建筑立面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一个羁押室和原第一法庭,以供参观,很多参观者喜欢在犯人栏内拍照。第一法庭偶尔还可以用作会议室。据介绍,开学及毕业典礼也是在这个大法庭内进行,当年的旁听席成了学生专座,而法官高台则成为演讲台。部分办公室由羁押室改建而成,门口还保留了铁栅。我笑问工作人员,在“羁押室”办公是否觉得压抑?他说,毫不影响,这里很安静,几乎听不到车声,能安心工作。

(原状保留的羁押室)

萨凡纳艺术和设计学院香港分校与年开业,如今已有多名学生,为这栋建筑重新注入生命力。年,它还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荣誉奖。

3、跌打药店变中医诊所

在香港九龙的老城区,有一座三角形的四层唐楼,被夹在两条街道的交汇点。年以前,很少有人知道这栋奇怪建筑的来历,外墙油漆已完全脱落,门窗残破,甚至被人称作“鬼屋”。它具备中西建筑元素,既保存传统岭南“竹筒屋”的平面设计影子,也带有西洋外廊式建筑特色。顶层“儿女墙”上名字更是响当当——“雷春生”。

(活化前的雷春生堂)

年,雷春生业主将这栋建筑捐赠给香港政府,开创了香港私人捐赠历史建筑的先河。雷春生被评定为一级历史建筑。三年后,政府对其进行紧急维修,雷春生的故事才慢慢为人所知。原来,它的创造者是香港九龙巴士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雷亮先生。年,雷春生落成,一楼被开辟为铁打药房,楼上的三层则为雷家自住。年,雷亮去世,雷家也在上个世纪60年代搬离了这里。

如何保育雷春生,以延续其悬壶济世、惠泽社群的精神,摆在了香港政府面前。曾有人建议政府将其改建为博物馆或精品店,但香港古迹咨询委员会认为这不足以彰显其服务社区的特征。年,雷春生被列入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由政府提供资助,为雷春生寻找新的用途。

年2月,竞投结果公布,香港浸会大学获得雷春生的营运权。其实浸会大学申办之时,已开设多间中医药诊所,要把雷春生修复活化为中医药保健中心的所需的资源和耗费的心力,远多于租用或购置物业开设诊所。时任校长吴清辉深明其中道理,但他和同事们认为,大学与政府合作保育雷春生,为民间保存这座具历史价值的大宅,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意义深远,与大学服务社会的宗旨不谋而合。

(活化后的雷春生堂)

我在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完整参观了这座建筑。浸会大学团队巧妙地在各层外廊扶栏内增设大面积低反光度的清玻璃组件,以减少路面噪音对诊所的滋扰。大宅外观保存完整,不过为了使其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里面增建楼梯、升降梯、洗手间等措施,这些增建措施均在楼宇后方,建筑师想尽量让人不发现这些新设施。不过,任何加建或改建历史建筑的方案,都要遵守可以还原的原则,而且不可新旧混淆。雷春生的地砖没有更换,使用了几十年的红色八角砖如今看来仍旧很美观。但有若干砖的颜色看起来比较新鲜,那是不得不按照旧砖的样子从广州定做的新地砖。

雷春生移交时,留下部分旧物,包括匾额、地契、瓦钵、磨盆等,被陈列在一楼大堂。一楼还设有凉茶铺,街坊可以随意走进来,喝杯凉茶,参观一楼的展览。不过,二楼以上是诊所与药房,如果参观或看病,需要预约。二楼、三楼宽阔的外廊如今也被作为雷春生历史及中医药历史的展览。在顶楼天台,唐楼特有的“女儿墙”围成一圈,变身中草药园,那些耳闻而未见过的中草药,均以盆栽的形式种植在这里,并挂有植物铭牌。

(雷春生堂内的扁额)

一名来自教会的街坊在参观完雷春生后感慨:“这真是个好地方,又可以看病,又可以参观。”

4、精神病院变身文化馆

香港素被称作“文化沙漠”,然而,在这个经济活力四射、金融挂帅的城市,同样诞生了饶宗颐这样的国学大师。大概在十年前,饶宗颐就提出一个独特的看法,他说中华文化正进入一个文艺复兴时期。饶宗颐文化馆也是首批香港活化历史建筑项目之一,且是面积最大的一个项目,超过3平方米。医院。

医院建筑群依山而建,山岗上散落着一片低矮的建筑,依山势分为上、中、下三区。走到近前,花香阵阵,各种颜色的紫荆花开满山,引来很多摄影爱好者。饶宗颐文化馆位于下区,两年前已经开幕。建筑群大部分的建筑物为长方形金字斜顶单层或双层的楼房,根据多年来不同用途而进行改建,设计以实用为主。建筑师为适应香港潮湿多雨的气候,在设计桑结合了西方建筑特色和本地建造技术。建筑物非常简约,红砖墙身没什么细节装饰,只有半圆窗户、简单的花岗岩山墙角石、雨水管和雨水斗等。

(饶宗颐铜像)

原来,这块地方曾经做过税关、华工屯舍、监狱、医院和疗养院,各项用途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其中的转变与香港历史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时期的不同用途,见证了社会不同时代的面貌。现址东面的山坡上,还发现了一块刻有“九龙关地界”的碑石,据历史学家考证,这里曾经是清朝粤海关管辖下的九龙关关厂。

年,医院结束运营,房屋交还香港政府。年,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通过活化伙伴计划,获得医院活化项目的营运权。这个项目的保育顾问谢正勤发现,这里其实是现在华南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所谓的“猪仔馆”,即是当时华工出口的一个屯舍,华工在这聚集,接受检疫,然后从旁边的一个码头上船。

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是一个非盈利组织。据记者了解,医院的活化经费耗费2.5亿港币,全部由政府承担。前两年政府还提供万的运营费用。如此巨资地投入历史建筑的活化项目,甚为罕见。但政府要求,除了前期的政府投入,三年后这个项目起码要做到收支平衡,否则就要收回。

仅仅做展览,难以长期维持文化馆的运营。“上区变成宿舍,中区变课堂,下区变展览。”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副主席黄景强是这样设想的,这三种模式配合起来,应该可以自给自足。今年,上、中、下三区已全部对外开放。中区目前有两个摄影展在展出,还有一个专门吃饭的“银杏馆”,这是一家长者餐厅,里面的服务员均是超过60岁的长者,旨在帮助长者就业。上区已开设为旅舍,游学团体、访客在文化气氛浓厚的环境中,享受自然和宁静。

下区展览饶公作品及其学术、艺术贡献,也定期举办其他主题的展览。艺术馆的入口显眼的地方,放置了饶公特意为展馆所画的《荷花四屏》。开幕时,饶公和曾荫权各在园中种下一颗竹柏,如今已经高过人头。饶宗颐希望这个文化馆能够成为一个重要平台,带动中国文艺和文化的复兴。

(饶宗颐文化馆)

(饶宗颐文化馆)

香港启示

对于历史和文物建筑,香港人说得最多的是“保育”和“活化”,不是单纯地保护、保存,还要找到可持续的方式活化更新,让我们这一代和子孙后代均可受惠共享。香港活化历史建筑的案例还有很多,有些法定古迹也获得新的用途,令其能够被公众欣赏和利用,比如原香港富豪的宅邸甘弟棠现为孙中山纪念馆,原教会的伯大尼疗养院现为香港演艺学院。

启示一:分级保护

年,《香港古物古迹保护条例》颁布,香港目前有座法定古迹。法定古迹要原貌保留,如果是私人拥有的,政府会安排维修、修复。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于年至年间,进行了一次全港历史建筑普查,当时记录了大约幢建筑物,然后从中挑选了多幢文物价值较高的建筑物进行深入调查。

年,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公布了全港幢历史建筑,并确定每幢建筑的评级。香港的历史建筑分为三级。历史建筑不同的等级,在活化改建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有些外立面不能改变,有些可以;有些内部结构也不能改变,有些可以作适当的改变。

启示二:寻求伙伴

保育历史建筑,政府势必要花钱。比如香港第一期活化历史伙伴计划,香港财政就预留了10亿元经费,单是美荷楼项目,就花了2.2亿。但政府没办法长期承担营运费用。因此,香港政府跟民间合作,选取一些非营利机构,这些机构又发动公众的力量,一起来运营这些历史建筑。政府寻求伙伴的方法被证明行之有效,如今已进行至第四期。

时任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的林郑月娥说,活化历史建筑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也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它要在一种企业的精神里面,推行以社会目标为主的事业,“一个强大的第三部门,或者一个社会企业,可能对香港的社会和谐也有贡献。”

启示三:多元用途

历史建筑为谁所用?如果是私人建筑,那肯定由业主说了算。为免历史建筑遭受拆卸重建,香港政府会与业主协商,包括换地和转移发展权益等,来补偿私人业主的损失。自年起,政府还会协助已评级的私人历史建筑的业主进行修葺和定期保养工程。

如果是政府拥有的历史建筑,政府在活化这些建筑时,社会价值会成为主要的考量标准。如果只追求经济利益,完全可以将这些历史建筑改建为奢侈品店,但这样公众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因而,可以见到,目前香港活化历史建筑的项目,几乎都是用作学校、医院、旅社、博物馆、生活馆、创意馆。旧大澳警署如今被活化为一间四星级酒店,当时就有人提出认为其不够亲民,这主要是考虑当地缺少地标建筑来发展旅游业,这间四星级酒店也承诺盈利后会回馈社区。

启示四:历史导赏

这些历史建筑变为学校、诊所、旅社,那普通公众还能去参观吗?可以,而且还有免费讲解。你只需要先通过网络或电话预约一个导赏服务,就会有工作人员或义工为你提供讲解。比如,我去参观前北九龙裁判法庭,第一次没有预约,只能独自参观二楼的艺术展和图书馆。第二次通过网络预约了导赏,工作人员杨先生带我参观了整栋建筑,包括难得一见的保留原状的拘留所和第一大法庭。

我发现很多为公众做导赏的都是义工。设计师谢德隆是一名坊间历史研究者,记者在参观香港文物探知馆和孙中山纪念馆时,都是由他担任导赏。原来,谢先生是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的“文物之友”,“文物之友”会接受办事处提供的有关本地文物的专业训练,部分受训的会员便成为古迹导赏员。有了这些“文物之友”,公众在参观时就不会“蒙查查”,既有乐趣,又增长知识。

(本文发表于年3月25日《广州日报》,发表时有删节。)

练情情

喜欢的话,就打赏一个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jj/11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