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大船王(1)董建华之父董浩云(续)

上篇:涨姿势:香港四大船王(1):董建华之父董浩云

续:

立足香港,走向世界正当董浩云的事业蓬勃发展之时,国共内战风云密布,年12月,董浩云举家迁往香港。在这新的形势之下,董浩云便以香港为基地,不断向外扩展,开始实现他步向世界远洋航运的理想。董浩云在战后短短的20多年时间内,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船主变为赫赫有名的世界船王,除了工作勤奋、生活俭朴、魄力过人等一般企业家所具有的共同经验外,还与他交游广阔、随时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而调整部署息息相关,而他洞烛先机敏锐眼光,更成为他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上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 的爆发,日本、香港等地的经济也开始出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进出口贸易的急速增长,刺激了其他行业对航运业的需求;年10月,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导致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爆发,世界经济对航运业的需求明显增加;以后无论是60年代的越南战争,还是70年代的全球石油危机,董浩云都能凭借他敏锐的洞察力,迅速抓住商机,通过租船、买船乃至于造船等各种方式,不断开辟新的航线,大展拳脚,旗下船队规模更是不断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是全世界的灾难,而且也为日本的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相较而言,日本的造船工业不论从设施或是人材、技术等方面来看,损失都比较轻,正所谓「蛋破鸡未死」。由于战后国际冷战格局的形成,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发生重大的演变,由原本的限制到大力的扶持,而日本政府亦相应采取对策予以响应,因此日本的经济得以迅速恢复。董浩云敏锐地发现这一机遇,很快就在东京设立分公司,他利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契机,特别是造船工业的崛起,在日本租船、购船,再多方揽得货物;同时董浩云又认准香港是一个自由港,金融活力很强,而且还具有船员工资低、肯吃苦等种种有利因素,因此又将基地设在香港,然后再不断扩大自身的航运事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在航运界站稳脚跟,并有所发展。在董浩云心中一直有一个心结,年他在一篇文章中曾感叹地说:「在过去二十五年中,我认为憾事者,是未曾看到中国自己建造远洋海轮,或向人定造新的行驶于世界性底海轮。长江后浪推前浪,未来中国航运建设者,自属于后来一群,二十五年服务时期不能算太短,亦应可以自私地告一段落。何况我所手创的事业,如中国航运公司以及其他有关事业,已设有航运建设基金保管会予以经营,我本身自可逐渐求一摆脱;但倘祖国需要我,康健环境许可下,我或能再『老兵』姿态贾其余勇,为建设中国航运服务。」就在董浩云对于前景感到迷惘之际,世界航运业却突然出现了转机。年9月前后,欧洲各国因农作物减产,急需自南北美洲进口大量谷物,导致世界航运市场运费上涨,从而恢复了勃勃生机。董浩云立刻抓住这一机遇,率先在法国订造载重量1.3万吨的散装货轮「东方之星」,并于年11月在里昂船厂建成下水。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货轮,同时它也是中国人在欧洲建造吨位最重的一艘万吨货轮,从而改写了以往中国远洋航运只能租船、买船的历史。年8月,载重量7万余吨的超级油轮「东亚巨人」在日本建成,这在当时不仅是亚洲最大的油轮,也跻身于世界上十大油轮之一。该轮下水之际,董浩云感慨万分,他在日记中写道,「费时二十个月,心血用尽,眼见她诞生,为世界航业史添上一页,为中国人争了多少光荣。眼看这『巨人』乘风破浪,能不喜极下泪?」在这之后,董浩云造船的欲望一发不可收,他几乎每年都建新船,最兴盛的时候,他甚至同时在日本、法国、英国、巴西、德国、韩国以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船厂建造巨轮。年12月,他在日本建造的特大级油轮「海上巨人」建成下水,这艘载重量达56万余吨的巨轮记录至今也没有人超过。董浩云时刻







































北京权威看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xs/1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