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香港那些将错就错的街道名称
香港向来是华洋共处的城市,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华人使用的中文都没有获得合法地位。香港的街道名在早期是只有英文的。而华人对这些街道的称呼,多数由民间自发翻译,也不知道是谁做的主,总之约定俗成。其中不少在翻译时有错误,但将错就错,大家也忘记了它们背后的故事。 错译中比较有名的例子,如内地游客最热衷去的地方,尖沙咀海港城所在地的“广东道”。广东道英文叫CantonRoad,Canton是广州,而非广东。 另有油麻地的“公众四方街”(现译为“众坊街”),英文叫PublicSquareStreet,意思应该是“公共广场街”,谁知哪位师爷将Square译成了“四方”呢?(香港还有一条“四方街”,其英文为“SquareStreet”) 以上这两个例子,都是翻译者会错意造成的,像这样的情况还真不少。 北角以前有座发电厂,所以周边就有条叫PowerStreet的街道,意思是“能量”。但师爷大显神通,将其译作“大强街”,真是虎虎有生气! 还有湾仔的SpringGardenLane,师爷口中默念:“Spring即是春天,Garden即是公园,这条就叫‘春园街’吧!”其实,这里的Spring根本不是“春天”,而是因为此处过去有个喷泉,SpringGarden译为“泉园”更为妥当。 师爷翻译街道名,还处处体现出中国传统的那种重男轻女的文化思维。大家都听过罗大佑的名曲《皇后大道东》,林夕所作的歌词写道:“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东,皇后大道东转皇后大道中,皇后大道东上为何无皇宫,皇后大道中人民如潮涌。” 皇后大道叫QueensRoad,自香港开埠以来就是港岛的主干线之一。可是,Queen怎么会是“皇后”呢?明明是“女王”才对。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思维中,女人是不能当君主的。香港民间叫女王作“事头婆”,意思是“老板娘”,也是这种思维作祟——女人怎可能是一把手呢?要么是“皇后”,要么是“老板娘”,总之肯定有个“皇上”或者“老板”话事。 但英国人也挺奇怪,在正式给街道加上中文名时,居然保留了“皇后大道”。 英国人当年在香港取街道名有个特点,就是某个区域会集中以某种风格命名街道。例如,大角咀一带常常见到以植物命名的街道。稍微懂英文的人都知道,动植物学方面的英文最难搞。对于当年的师爷来说,就更加是头痛得要死,因此错误百出。 最经典的,是FirStreet和PineStreet两条街道译名对调。Fir是杉树,Pine是松树,而这两条街道的中文名,偏偏是FirStreet叫“松树街”,PineStreet叫“杉树街”。 不过,有时候错居然也有错的“好处”,正所谓错出水平,错出风格。SycamoreStreet的中文译名歪打正着。Sycamore是“无花果”的意思,这雅思词汇当年肯定是折磨死师爷了。所以师爷干脆不顾三七二十一,来个音译,把SycamoreStreet译作“诗歌舞街”。如此有诗意的街道名,恐怕认真想都想不出来吧! 还有一路的翻译则纯粹是音译,多数是以人名命名的街道。但是,师爷在读英文人名时,常常忽略其中暗藏“陷阱”。 例如,尖沙咀的“漆咸道”,来自英文ChathamRoad。师爷把ham音译作“咸”——恰如Beckham译作“碧咸”——殊不知Chatham中的h是不发音的,或许译作“漆谭道”更为合适。 又如,湾仔的“分域街”,英文原名FenwickStreet,当中的w也是不发音的,应译作“分匿街”更为妥当。 当然,错中自有错中手,最厉害的错误,当属英文本身就写错,然后翻译成中文时又错,这就是位于中环的“列拿士地台”。 这条路的英文原名RednaxelaTerrace本身就有错,是当时的地政官员将地主Alexander的名字,误植成了Rednaxela(可是因为当时负责翻译街名的人习惯由右向左书写,而将Alexander的英文掉转翻译,最后得到了Rednaxela这名称)。而又不知哪位师爷,将Rednaxela译作“列拿士地”这么拗口的名字。地主Alexander泉下有知,真是要气活了。 这些街道名,虽然错误百出,却是香港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大家约定俗成,将错就错,也便成了生活。 没有必要纠结于对错,正如苏东坡写的《赤壁赋》,根本不是当年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亦能激发“大江东去”的豪迈。只要所有人心中都有“想象的共同体”,即便错误也是有价值的。香港的街道名,无疑是华人世界最有特色的,就让它们继续默默承载香港的历史吧。 免责声明:(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香港通“白癜风用什么药膏太原能够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wh/873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定要去,香港最有特色的九条街道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