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香港风俗
今天要和大家说说香港的原居民(客家人)。为什么要说这一话题?应为我觉得香港除了给大家感官上的繁花似锦之外,还保留着中国最传统的习俗。因缘巧合结识了不少原居民,也参加了不少他们的传统节目,例如结婚时要舞麒麟、拜祠堂……,年初二要舞麒麟開年,小孩一起,他們很注重節日,初一十五都要拜祠堂……接下來将我所知和大家分享一下,不足之处请见谅。 客家人 当然是讲客家话! 它曾為香港第二大漢語方言,分佈至港九新界各區,特別集中於香港島南部及山峯較多的新界東部和荃灣地區(包括現葵青區)一帶。現時,客家語在香港的北區、大埔區、西貢區、沙田區、元朗區、荃灣區、葵青區和南區的客家村落內使用。在新界個原住民村落裏,儘管以客家人為主的村落有個,佔54%,但是只有一部分中、老年人仍使用客家語。 “ 新界原居民指於年英國租借新界(即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區)及鄰近個島嶼之前已在各鄉村定居者,以及其後人。從法律上,在香港只有在新界才會有原居民,九龍原來的13個鄉村和香港島上居住的農民﹑漁民,不能算是原居民。早在英國人來港以前在香港水域捕魚的漁民,由於沒有土地,也不能視作原居民。新界原居民有時亦會稱為香港原居民。新界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包括男性居民有權一生一次,向政府申請興建一間每層面積上限平方英呎,樓高3層(上限27英呎)的小型屋宇(俗稱丁屋)。新界鄉村的屋宇,可獲豁免繳納差餉,土地契約和與土地有關的一切權利在年7月1日以後維持不變,如政府為發展新市鎮而需將原居民的鄉村落搬遷時,需向原居民提供特惠補償。香港在英占之前,是純客區,除了港島有少量廣府人,九龍和新界客家人占百分之九十以上。香港由鄉村演化爲城市的過程中,廣府人逐漸變爲主要居民,客家人漸變爲少數。但現在香港人口七百多萬,客家人仍然有二百萬,三分之一。一百年間,土客互易,但客家人爲香港的開發繁盛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卻永遠凝固在這片土地上。 只有一盆菜? 这是客家传统菜, 别看小小的一盆菜 但做起来可费功夫了 是一项大工程! 不知由甚麼時候開始,盆菜成了香港人日常菜單中的一個選項,君不見每逢中秋、新春、元宵節前,連鎖快餐店和大型超市中出現的盆菜優惠單張,不就證明了盆菜的人氣嗎?這源自圍村的菜式,跟隨城市發展的步伐來到了都市人的生活當中,它的發展和演變,其實也能視作圍村人在大時代前的一種應對。「食盆」之於圍村人而言,早已不是新鮮事,春秋二祭、婚嫁喜慶,聯同族內親朋,圍盆而食,更是必然的戲碼。甚至可以說,盆菜早已成為圍村傳統的一部分。 ” 吉慶圍呈長方形,佔地45畝(長約公尺,寬約90公尺),設計整齊、對稱,是典型的圍村建築。鄧氏遠祖鄧符協早於北宋時來此定居,後來族人鄧伯經與另外兩人於明朝成化年間(年至年)建築圍村居住,至今已逾年歷史。這裏住有個鄧氏後人。此村初無圍牆,及至清朝康熙初年,由於地處瀕海,為防寇盜,鄧珠彥和鄧直見才加建了6公尺高的青磚圍牆。牆基用石築砌而成,壁上有砲口,圍牆四角,均築砲樓,並加連環鐵閘。圍外原有一道10多米的護河圍繞,是年至年間加建的,後來被填平,現時只有部分被保留了數米寬的河面。吉慶圍只有一個出入口,門口外有一塊記載鄧氏歷史的銅牌。圍村內設有一座小廟,供奉15位神祇。 時至今日,吉慶圍仍被18英尺厚的城牆包圍,但隨着城市發展,已大為失色。圍牆內的舊屋大多改建成西班牙別墅,尤如空殼。 圍村習俗,規定凡於過去一年曾添丁者,都會於元宵期間燃點花燈。取名「點燈」,是想圖「添丁」的諧音,整個儀式分開燈、慶燈和完燈,意即到祠堂向祖先稟告,並祈求保佑這個新成員,同時也是要族人承認新添男丁的地位,保證他將來能享受族內各種權利。 點燈是圍村內的大事,但因點燈而來的悲劇也不少:有因為無力負擔點燈的費用而賣掉長女,以應付點燈的開支的家庭,有的更乾脆掐死新生兒,以掩眾人耳目。上水廖氏圍村便曾流傳一個傳說,有貧窮戶為籌點燈费用,賣掉長子而為幼子點燈,自此,該村便廢除點燈儀式,改為在糯米酒中加入豆卜、粉絲等煮成燈酒,分發給村中上下,以作簡化。亦有一些圍村年出生率下降,為節約計,將點燈儀式改為每隔數年,儲夠丁數才辦一次。 吉慶圍 现如今新郎多数用轿车替代花轎接回新娘,需穿戴傳統:新郎要身穿長衫馬褂、頭戴卜帽和金花,而新娘則穿上裙褂,在兩名撐紅傘的大衿姐陪伴下步進家門口的小巷,此際5人樂隊奏樂(嗩吶2人,鑼、鼓和喳喳各1人),在一片歡樂聲中踏進家門,之後鳴放爆竹。
如果有任何需要和问题,欢迎随时告诉小管家。希望小管家是您终身理财健康好伴侣! 联系方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wh/7678.html
- 上一篇文章: 香港Apple苹果店iPhone7,iP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