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比较艰深。初稿写了2万1千多字,终稿删减到八千多字。写了整一天半。内容牵涉到很多行业内分析,如果大家觉得枯燥,可以直接跳过去第(1)节香港航运也衰退简史部分,从第(2)节看起。看完如果觉得有兴趣再回来看第(1)节,不影响阅读理解。

第二章:幼稚对无知的胜利

韩少功有本书《山南水北:八溪峒笔记》,里面有这样一段描写:

有一个很漂亮的姑娘,因为家里山区贫困,读不起书,很早就出来打工了。后来工厂太辛苦了,开始瞒着家里人在广东夜总会里做小姐,然后骗村里的人自己在写字楼里工作。渐渐地她成了村里最富有的年轻人,每次回乡,都带回来很多钱、礼物,全村人都很捧着她。她也开始慢慢代入这种城市白领的自我身份认同。每次回乡,都以一个都市白领的言行举止来要求自己。

突然有一次,邻居的大妈大叔找到她,跟她说,家里有两个姑娘,不想出钱让她们读书了,也想出去夜总会挣钱,她能不能带她们一起走,介绍她们入行。

姑娘这才知道,全村人其实一直都知道她在夜总会做小姐。但是并没觉得有啥问题,反而觉得她那么挣钱,比村里这些不成器挣不到钱的年轻人厉害多了。

姑娘情绪瞬间崩溃。

十几年过去,现在这样的事情已经很少了。现在夜总会的姑娘们,可能也或多或少有自己做这样的苦衷,但大都已经是自己的自由职业选择,不会是因为什么家里吃不起饭、交不起学费辍学、给父母挣医药费、被蛇头强迫······

(刘斌总:啊?!怎么我遇到的都是父母重病、贫寒辍学、家住山区,来挣钱给读大学的弟弟交学费的?)

刘斌总你先坐下,下一章才到你发言。

这并不是遥远的历史,仅仅是十几年前真实的过往。

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不仅仅存在着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仅存在着一个世界第二大军事强国,只不过短短十几年前,这里也是一个很多人吃不起饭的地方。下岗失业率世界领先,黑枪横行,晚上走在广州的路上都会被抢。

人类文明的兴旺更替,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而是周期越来越快。人类历史上很多横跨五六百年的王朝,但现在都不复存在。玩过《文明》的都很清楚,在远古时代,谁都很难打得过谁。在中世纪,渐渐就开始分出实力差距。后面回合速度就越来越快。到了现代,如果你的科技稍有落后就要挨打,当你还在为了研制出喷气式轰炸机沾沾自喜的时候,隔壁爱好和平的甘地就已经朝你扔核弹了。(是的,《文明6》里最喜欢朝人扔核弹的是甘地,真是作者的恶趣味)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所以,谁也别太把自己当根葱。也别真觉得中华民族现在已经多牛逼了,在芯片、生物科学、材料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底层基础领域,我们还落后非常远。

(1)领先与告别——香港航运业衰退简史

在年以前,香港的集装箱货运行业水平是大大领先于深圳的,每年的集装箱吞吐量也是远高于深圳。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码头(HIT)几乎就是国内各大码头竞相去参观的最高水平的典范,后面李嘉诚将香港码头运营的先进经验移植到盐田国际,也是操作水平大大领先于国内其他码头,是当时国内最大、最先进的深水集装箱码头(当时上海洋山深水港尚未营业)。

而当时深圳西部港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始筹备的几个港口——赤湾港(CCT)、蛇口港(SCT),前者属于招商国际,后者当时归属于英国企业PONedlloyd(铁行渣华),两个码头航道、设备、系统等方面水平都还较为落后,都不是香港码头行业的对手。在单船作业速度、单桥吊作业速度、拖车平均场内滞留时间等衡量码头水平的关键数据上都落后于香港同行。

而且当时几乎所有码头行业都使用国外Navis公司出品的Sparcs操作软件,全英文界面。国内同行的操作水平、平均英文水平远远落后于香港同行。国内其它配套单位系统和这一套系统的对接,也远不如香港同行。

另外,珠三角珠江出海口的水路复杂、暗礁密布、泥沙淤积情况严重。珠海集装箱港就是因为常年泥沙淤积,运转数年以后发现每年的盈利还不够支付航道清淤的费用,所以基本废弃。这个问题在珠江出海口东岸也一样存在。

为了避开暗礁和泥沙淤积的浅滩,之前的大型集装箱船舶都是走马湾航道,也就是一路靠着港岛往上开,中途经过青马大桥,再到深圳蛇口。这样有几个麻烦。

第一,耗时长、费用高;

第二,由于两方属于不同行政管辖,必须使用两地引水员。货轮在进入香港水域以后,香港的引水员乘坐拖轮上船,指导集装箱船走完马湾航道前半段。在烂角咀锚地下锚,然后香港引水员坐拖轮离船。深圳引水员坐深圳港拖轮到烂角咀,将船舶引到蛇口或者赤湾停泊。引水员的费用、拖轮费用(大船进入港区后只能由拖轮拖行)都非常高。而且,由于途中要经过青马大桥,巨轮在离开深圳的时候还要计算吃水线、船桥高度、压舱水重量,同时损失一部分装载量,来满足从桥下过的高度。

高昂的拖轮和引水费用抵消了双方操作成本的差距。再加上操作水平的差距、货运时间的耽误,都使大型航运公司对于停靠深圳顾虑重重。而且当时深圳各港区的CIQ(海关、边检、检疫)环节也还比较落后。查验效率低,影响货期。

而大型货轮,尤其是超过米的超巴拿马级货轮,对于节约船期要求非常高。少停靠一站深圳,就能省下将近两天船期。燃油节约、船期节约,都是笔巨大的数字。大船放弃停靠深圳,让货物通过大货车从珠三角来香港,多出来的陆运费用,远低于节约的船期费用。

当然深圳还有盐田港,基本完全港式操作,水平高于其它港区。但是盐田港位置偏僻,从珠三角过去要从拥堵的北环横穿深圳,再走过收费昂贵的梧桐山隧道。而且盐田港泊位和堆场位置都有限,也不能消化全部的货量。

而现在风光无限的广州南沙港(当时还没有南沙自贸区)那时候还是个小码头。

香港在九十年代取代欧洲鹿特丹港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吞吐港口,然后雄踞这一地位多年。一直到年被新加坡超过。但是一直到年,香港的港口吞吐量一直是高于内地各港口的。

当时戴毅他们去HIT学习,都是带着朝圣的心态去的。

但从年前后开始,事情开始起变化。

年前后,招商局逐步收购了深圳西部港区几大港口(蛇口港、赤湾港、招港集运、大铲湾)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在招商局国际和深圳市政府的有力协调下,几大港口开始巨大的内部革新。

第一;全面采用自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完善的中英文交互兼容界面,给普遍英文水平较低的报关、拖车、货代等下游行业人员造成方便。自身操作水平也大为提高。同时各配套政府机关的系统和码头系统全面接轨兼容。

第二;全面节能增效改革,进出闸单证电子化、ETC化,堆场内RTG(龙门吊)油改电。各种系统性改革,使得在全国物价大涨的背景下,深圳西部港区的各项收费没有大的变化、甚至略有下降;

第三;西部港区全面整合查验流程,在前海建立集中联合查验场。一站式查验,效率高、收费透明;

第四;在前海建立港区职工公寓,建立完善的班车、廉租、购房优惠等后勤保障环节政策,同时利用深圳城市吸引力,在内地的大连海事、集美大学、青岛、漳州等航运人才积淀比较好的区域吸引大量优秀本科生赴深就业。基层机械操作领域大量雇佣优秀的退伍军人、驻港部队退伍官兵、受过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操作人员。大大提升了港区的操作水平;

第五;由市政府和几大码头联合出资,开凿完工铜鼓航道,并建立完善的清淤维护制度。从此超巴拿马级的船舶可以不经过香港直达蛇口,全程只用一遍引水,费用大大降低,效率大大提升。日后通车的港珠澳大桥也是水下隧道形式的,完全不影响船舶通行。铜鼓航道的通航,彻底在背后捅了香港港区一刀,巨型货轮可以直接不经过香港直接到深圳。而且铜鼓航道的规格远远高于香港方面航道,最大吃水17.5米,是全天候多航道的航线。在一些不是很严重的台风天气都可以使用。而香港方面的航道,一旦风速稍大,就要停航了。一方面是香港方面航道的规格太低,一方面也是香港码头工会过于强势,故步自封,不愿意担任何风险。

(铜鼓航道和马湾航道示意图,区位优劣势非常明显。图中左侧粗红线为铜鼓航道。右侧细红线为马湾航道)

年来,随着西部港区各码头的升级发展,经铜鼓航道进出西部港区的船舶越来越多,吨位尺度也越来越大,截止11月30日,铜鼓航道共引航船舶艘次,与去年同比增长27.83%,其中米以上的超大型船舶(这个长度的船舶已经超过大多数航母)艘次,与去年同比增长了12.29%。超大型船舶在船长、吃水方面不断刷新铜鼓航道的通航记录

第六;几大港口共享航线、泊位,在受到台风、拥堵、事故等影响造成船舶滞留的时候,几个港口客户互相提供泊位、堆场;

第七;共同出资提升集装箱航运下游行业的水平和配合度,例如修箱、废油清理、拖车等等。

以上措施大大提升了深圳西部港区的吸引力。

除了以上技术方面的分析,其实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国大陆综合国力、消费力的迅猛增长。

年以前,中国出去的集装箱,基本都是出口商品装得满满的。这些集装箱在回到国内的时候,基本没有足够的货物装填。中国曾经有一个世界最大的造纸公司叫玖龙纸业,最早发现了这一商机。在这些空集装箱回国的时候,用非常低的运价,从国外运回来大量超低价收购的废纸。这些废纸在国内制成纸箱等货品,再出口国外。

玖龙纸业的女老板曾经一度是国内首富。由此可见当时中国进出口箱量差额之大。

这个进出口集装箱量的差额,远大于进出口贸易顺差。因为中国出口的,大都是附加值较低的牛仔裤、电器等等,很占空间。而进口商品大都是附加值高的奢侈品、电子元件,占空间很小。(具体的箱量差,实在查不到了,大家原谅我)

这么大的箱量差,即使美国全国的废纸,也是填不满的。回到国内的箱子,大都是空箱子。这些箱子往香港一扔,然后让拖车拉着空箱子回大陆珠三角装货再回香港,成本并不高。

而年以后,中国国内内需逐步爆发。进口货物需求开始大量增长。大量从国外回到国内的集装箱,不再是空箱。而是装满了美国的农产品、欧洲的牛肉、智利的车厘子。

进口货物的CIQ(海关、边检、检疫)严格程度,远远大于出口货物。尤其是蔬菜、肉类。这个时候,这些集装箱再走香港,弄完香港方面的CIQ检验,再回大陆,进入大陆的时候再过一次大陆的CIQ检验,成本太高了。

所以,对不起,香港,再见!

香港海运港口局数字显示,年一季度本港货柜吞吐量同比大跌9.7%,至.4万个标准箱。与此相反的是,世界各地主要港口已公布的同期货柜吞吐量却大部分上升,在全球货柜港排名中,香港被青岛港超越,由去年第七位跌至第八位。

为什么不用年的最新数据呢?

因为作者很懒。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的很多朋友都开始富裕起来了。他们很多人去参观了欧洲的汉堡港、鹿特丹港,这些港口已经全面实现了无人化码头。所有的拖车、机械都带有自动控制定位系统。码头里一个人都看不到。

我的朋友们在十年后终于醒悟过来。原来我们当年当神一样崇拜和学习的香港航运业,远远不能代表同期的国际领先水平。我们当时对香港惊为天人,只不过因为我们当时实在太弱了。

这只不过是幼稚对无知的胜利。

如今大陆集装箱航运业和香港航运业的对比,让我感觉香港的航运业会进一步衰退。

前者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0,后台人员大多数拥有本科学历。后者从业人员平均40岁以上,拖家带口,大多数没有读过高中;

前者有很好的统筹、号召、执行能力,可以24小时三班倒左右,而且通过技术优化,收费逐年保持稳定。后者年年罢工,码头从业者举着李嘉诚的恶魔画像,抗议上夜班,要求涨工资,要求提高码头收费;

前者有很好的职业发展规划,招商国际等企业在全世界广泛布局,年轻人积累了经验以后可以从深圳、外高桥、青岛选择去非洲、斯里兰卡、巴西,在那里他们可以年纪轻轻做到高层,积累财富。后者呢,他们的工人是打死都不会离开香港故土的。哪怕有的桥吊工人快50岁了,操作速度只能达到内地同行的一半。他们也没办法转行,没有别的技能。但是年轻一代工人又补充不上来,他们根本不愿意干这个。

那些在航运业衰退大潮中失业的香港拖车司机们,有多少在这次加入了黄尸游行呢呢?我不知道。我猜他们肯定经常聚在一起,抽着便宜的烟,喝着劣质的酒,怀念当年在福田包养的小红、小瑜、小旸、小亮、轩轩姑娘。

白发宫女在,闲话说玄宗。

我本来还收集了大量香港旅游服务业、餐饮服务业、金融业的相关资料。但我今天不准备写出来了,因为其中的逻辑大同小异。太长了怕你们不爱看。

在大陆奋力追赶之前,香港垄断了内地和国外经济大世界沟通的渠道。而当大陆开始觉醒,他们庞大的教育机器开始高速运转,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成本低廉的劳动力开始全面补充到沿海经济第一线,大陆已经不会再给香港机会了。

我们有着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群、覆盖面最广的基础教育、世界上最强大的物流交通系统、世界上最快速的政府动员能力、世界上最大最稳定的单一民族、世界上最大的无神论群体。

当这样一个群体被全面发展起来,去除桎梏,全面开放。香港弹丸之地是很难与之抗衡的。

我们已经不再无知,而香港依然幼稚。

(2)虚伪的“狮子山精神”

年,香港首播了电视剧《狮子山下》,由黄霑作词、顾嘉辉作曲、罗文演唱的主题曲《狮子山下》,被几代香港人广泛认为代表了香港人放下成见、同舟共济的精神。

人生中有欢喜难免亦常有泪

我哋大家在狮子山下相遇上

总算是欢笑多于唏嘘

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

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

抛弃区分求共对放开彼此心中矛盾

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随

无畏更无惧同处海角天边

携手踏平崎岖

我哋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

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

我哋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我先说我的结论:第一;所谓的“狮子山精神”,并不是七八十年代香港经济腾飞的主因;

第二;反而,过于追捧“狮子山精神”,是造成香港目前两代人代际撕裂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香港在七八十年代,作为中国经济唯一的对外窗口。垄断了重要商品进出口、金融通道、国外文化进入通道······等各个通道。在中国经济腾飞、改革开放的早期,处于垄断地位。

有多垄断?我普及一个冷知识:深圳蛇口工业区初创的时候,用的是香港的电信服务,因为自身没有大规模组网、提供稳定电信服务的能力。

就是这么牛。

由于国外资本对于中国大陆金融、政策环境的不信任,国内优质企业上市,为了取得国外资本的青睐,有机会投身国际金融大潮,必须去香港上市。

这些优质的中国国内企业,为了有机会加入国际竞争,不得不委身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忍受联交所各种苛刻的条款。

但香港的金融市场就真的水平那么高吗?不是的

最近卷款逃跑的金融诈骗大案,诺亚财富的罗静,就是在香港股市大量低劣违法运作捞到的第一桶金。

海口市中心的华润中心,在华润介入收拾烂摊子之前,属于安中石油这家公司。公司老总因为叛国罪被抓,华润才介入收拾烂摊子。

安中老总旗下还有一家公司叫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以这个壳公司做主导,相关人员在年炮制了“杭州杭萧钢构承揽了安哥拉内战后安置工程的亿美金钢结构工程”的假消息。杭萧钢构连续32个涨停,相关内部人员赚得盆满钵满。

而按照香港那套死板的监管条例来判断,这个“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居然是家合法机构。相关人员滞留在香港一直无法到案,活得很滋润,只抓了杭萧钢构几个高管。直到后来遇见了第五代核心的雷霆手段。

这样一个混乱的金融市场,其自身管理水平至少我是觉得并不高的。但人家非常牛逼,当年十分牛气的在阿里巴巴第一次申请香港上市的时候,悍然拒绝。因为阿里巴巴拒绝了港交所一系列的苛刻的、不合理的监管要求(拒绝阿里的原因后面不展开讲了,篇幅太长了。例如同股同权什么的)。

就是这样的一个并不完美金融通道,内地的大量优秀企业依然不得不跪着去央求给点机会。

一直到现在,国内大量优秀企业,要发行美元债券,募集国际市场资金,依然要通过香港。

这样一个垄断的市场,还只是当时香港垄断地位的一个小小缩影。

香港有一部票房非常好的电影《大丈夫》,里面有一段。梁家辉、曾志伟、杜汶泽、陈小春年轻的时候一起去夜总会叫小姐,被几个人的老婆抓了现行。梁家辉掩护其他三个人先走,自己被老婆团堵在了房间,一口咬定所有小姐都是自己叫的。

从此梁家辉被老婆吴君如在家囚禁了十几年,连家里的女佣都全换成男的了。

十几年后,其他三个人去梁家辉家探视。安慰梁家辉,说道:

接着,梁家辉又问:

之所以有这样的问答,是因为当时年前后,已经是香港夜总会开始没落了。深圳新崛起的翡翠等高端豪华俱乐部取代了他们的地位。

随后镜头里梁家辉进入梦境,回忆起了年轻时夜夜纵横夜场的场景:

对话里提到的丽池、杜老志,都是香港八九十年代非常火的夜总会。

(参考资料:《冰与火之歌——珠三角夜总会简史》,ThemeofIceandFire—AbriefHistoryofNightClubsinThePearlDelta。乔军超著,香港南华出版社年第一版)

香港经济腾飞那几十年,夜总会风潮之盛,有多火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岑建勋带内地去港的一人(因某些原因隐去其名)去金庸家,是金庸提出要见那人的。

岑建勋就是这位,经常在当时香港喜剧里客串的猥琐脸。

岑与那人准备离开的时候,金庸让人等一等,转身回屋,稍顷拿了一个信封出来交给那人,称放松一下。

出去后,岑建勋说里面是港币。

那人初时不信,结果打开信封,果真是港币。

岑建勋大笑说,去香港的夜总会,喝酒,唱歌,大保健刚刚好,因此是谓放松一下。

时年,金庸已与三任太太结婚十年左右。

可见当时夜总会之风多盛,已经到了行情价格是个男人都知道的地步。

在夜总会喝着酒、抱着小妹,靠着垄断渠道带来的红利,过着舒服日子。几十年后你告诉我你们的成功是因为狮子山精神,很难让人信服。

香港人勤奋不勤奋?勤奋的。努力不努力?努力。但有没有比大陆同胞更加努力到能够有资格单独总结个精神出来夸的地步?没有。

我表姨,八十年代下岗,离婚怀揣块钱和幼女到深圳闯天下。自学成才年考取中国第一批注册会计师资格。在深圳一个人打三份工。50岁了还在自学会计电算化,学会了编程。现在在深圳每个区都有房子。

但是当时,她的收入比同期的香港人少得多。即使三份工的收入加起来,也不如香港一个普通公司的小会计。

你好意思拍胸脯说这是因为这个香港小会计的香港狮子山奋斗精神比我表姨勤奋得多?

显然不是的。

但那一代香港人认为是,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狮子山精神”造就了香港的繁荣昌盛和现在所有的一切。

于是,当香港开始衰退,他们跳出来,情绪激动的指责年轻人“你们怎么不努力!你们怎么不学我们!?”

他们对年轻人不理解,而年轻人也不理解他们。在年轻人眼里,他们什么都不懂。

两代人擦肩而过,心里互相骂了一句“傻屌”。

他们指责年轻一代,你们为什么不努力读书——但完全忽视香港低得可怕的升学率。香港联考的本科录取率不到20%你信吗?

他们指责年轻一代,你们为什么不创业——怎么创,尖沙咀的房租连LV都租不起了,我去哪里创业?他们指责年轻一代,你们为什么不像我们当年一样“搵好这份工”——他们不知道,年轻人光靠工资已经连饭都吃不起了。哪里还像你们当年一样有钱包二奶。

第一章里我提到,21世纪初,香港大学应届毕业生月薪中位数港币元。

年的时候,你们知道这个数字是多少吗?港币。

十几年过去了啊!深圳蛇口荔湾村快餐的排骨饭,已经从6块涨到22块了!大叔!

我前前司的一位领导的助理,谭博文大哥,当时在香港红磡租了个小房间。四十多平米,这在香港年轻人中已经算豪宅中的豪宅了。旁边不远就是红磡殡仪馆,每天都能闻到烤肉香。

就这个地儿,内地都没人会租的。在香港,房租一个月港币。

《反贪风暴4》里面有一段台词非常火——“现在外面一个月房租至少三千多,还不算水电煤,上茶餐厅吃顿饭也要五十多,而在这里(监狱里)可以省个一万多,有什么头疼脑热也不用在急诊室排队排死你,所以坐牢是香港年轻人的唯一出路。”

香港电影《岁月神偷》里任达华吴君如一家靠开个鞋店打拼的故事,感动了一代香港人。但现在呢?你知道在香港开个鞋店多贵吗?门店房租一个月20万起。而且在内地、菲律宾、越南的物美价廉的批量生产的皮鞋面前,你造出来的鞋根本卖不出去。

内地市场广大,年轻人创业,只要扛过了启动阶段,到后面就可以面对全国广袤的市场——这个十几亿人的,用同一种语言、同一个度量衡、同一个网络的,稳定的消费群体。

香港年轻人呢?香港万人,而且香港文化和内地不相通,和广大英语世界也不联通。香港的几大中文论坛,内地人去根本看不懂满屏的“哋、咁”,外国人更看不懂,香港的论坛撑死了用户量能达到内地知乎、抖音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小市场、高成本,创业创业,何其之难。

但既得利益者们不管,他们还是指责年轻人“不努力”。

对于香港年轻人来说,人生最大的悲剧在于——曾经有一个做富二代的机会摆在我的面前,可惜我爸爸没有珍惜。

年轻一代无力改变现状,又和上一辈完全无法沟通。整一代人心里压抑的情绪,给个火苗,就爆了。

(3)我不要坐牢,我要包二奶!

我用四句话概括现在的香港:

嘉诚在数钱,中年在怀旧,青年在街头,少年在出走

香港的中年人真的好喜欢怀旧啊!

去香港的酒店里,翻看电视,永远是九十年代经典影视歌曲联播。

晚上8点档的TVB里永远是郑裕玲、曾志伟在做搞笑动作,逼仄的摄影棚让你不敢相信这是21世纪。

上网查到的餐厅推荐里面,每个都在强调这个餐厅已经开了二十年了、三十年了,个个都是老字号。有特色的的网红餐厅一个都没有。

年我去兰桂坊,和我5年第一次去兰桂坊,一点变化都没有。依然是那种一把大火能全烧光,连消防车都进不来的那种破烂街区。喂!香港的大哥们,你们醒醒啊!你们知不知道,成都、长沙的网红酒吧们,跨年夜已经安排不知火舞大战初音未来了啊喂!

怀旧的一代人+愤怒的一代人,互相敌视,水火不容。

而在内地,这两代人早已经是各个企业、机关里的管理层+年轻中坚力量。

在燃烧的街头,在元朗、在尖沙咀,怀旧的一代告诉愤怒的那一代——“你们不要闹了,你们要努力!”

愤怒的一代回怼怀旧的那一代——我不要坐牢,我要包二奶!

这样的香港,未来往何处去?

我也不知道

第二章,终

下一章:民主与法制的桎梏——我亲历的香港社会秩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wh/12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