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60830.html

大家好,我是江平客。欢迎回到——

上一期,我们在「西站」一篇中谈到,对于天津—滨海这样的双城结构,在有些重要的地理坐标上,必须加以限定,因此我们认为「天津西站」是一个更为合适的站名,亦如后面还会遇到的「天津北站」、「天津南站」等等。

1.6西站│地铁论站,天津│江工開物

按照正常的计划,我们今天要来谈一谈「二纬路」站,不过,我打算推迟到下周再来说这个专题。

今天我打算来发一个彩蛋,因为最近我看到了一篇写的不错的文章,想分享给大家,为了保持原来文章序号的完整,我将这一篇做成一篇「番外」。

这篇文章是关于香港地铁与地名,和我们一直讨论的题目很近似,但又不完全一致,我们先来说说作者。

文章的作者叫作林兆荣,生於香港,畢業於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及中大文化研究。專門研究城市,交通歷史,香港電影,藝術設計,粵語粗口等。年於世界各地城市長途步行,開展了十一號全日遊街計劃,成為一個Flaneur。

关于这篇文章,全文用的正体中文,同时是用港式粤语来写的,我并没有进行转化和转译,仅仅作了两处小的修改,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作者本来的写作特点。大家读起来可能会稍微有一点吃力,不过仔细看进去的话,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大家试一试。

好了,我们书归正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時至今日,大部分香港人都習非成是把車站名當成地名使用。當然,地名從來都是含糊不清,但可見的是,車站命名影響力之大,足以改變整個社區。相信很多人都試過在銅鑼灣地鐵站找不到銅鑼灣街市,發現它其實在天后站;在長沙灣站才發現長沙灣廣場、長沙灣巴士總站等在荔枝角站。然後又會發現,香港大部分地圖都沒有太子、柯士甸這些地方。到底是甚麼原因使這些地鐵站的名字,和地面的建築物,甚至地圖出現落差?這些站名,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車站的命名,鐵路公司一直是最終決定者。雖然近年也曾經出現一些車站命名爭議,例如香港大學站便有人提議過屈地/石塘咀等名字,但最終都未被接納。早年的車站命名,相信市民更難參與。關於早年車站命名的原則,實難有文獻可考,唯有從僅有的文件推斷。讓我們看看這本年香港地圖。圖中的地下鐵路,就是當時尚未通車的修正早期系統。這個最早期的地下鐵路,只有來往觀塘及中環的一條路線。左下方,位於遮打道地底的遮打(Chater)就是今天的中環站;海軍部(Admiralty)是金鐘;窩打老(Waterloo)是油麻地;亞皆老(Argyle)是旺角。後來地鐵通車,中文名一律改為今日的中環、金鐘、油麻地、旺角,但英文仍用該站地面附近街道的Chater及Waterloo等命名。一直到年,有說居港法國人不滿Waterloo諷刺滑鐵盧戰役,地鐵於是把Waterloo改為油麻地譯音YauMaTei,同時也改Chater成Central,Argyle為MongKok。從這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早期車站的命名,其實很多是路名,不是地名。路名命名車站的例子,可從很多歷史悠久的地鐵系統,例如倫敦、紐約地鐵中找到。紐約地鐵因有5個車站在二十三街,出現了5個完全不相同兼不接近的二十三街站(見下圖中黑色圓圈)。有些香港地鐵路名車站其實一直沿用至今,例如佐敦(佐敦道)和太子(太子道)。可是香港人一般都習非成是,把站名反變成地名。所以,地圖上不會找到佐敦和太子;一些正式地址,也把佐敦一帶稱為油麻地,太子一帶稱旺角或旺角北。早期車站的設置是根據該區需求而建造,有些車站設置在地區和地區之間,難以用任何地名定義的地方。長沙灣站和荔枝角站為一顯例。長沙灣站位於長沙灣南部,也屬於深水埗北部。地鐵初曾計劃命名為蘇屋站,但與蘇屋邨卻有一定距離,地鐵唯有把車站,根據旁邊的長沙灣邨命名。至於今天的荔枝角站,可謂與荔枝角風馬牛不相及,荔枝角大約是今天美孚的位置,荔枝角站實際上位於長沙灣。因此長沙灣巴士總站,長沙灣廣場都位於荔枝角站上面。荔枝角站本來也命名為長沙灣站,但因名字已被使用而改名。荔枝角站或可理解成附近的荔枝角道。至於原本的荔枝角站,通車時則名為荔灣站,年改名為美孚站。這3個站從此便給一般市民有錯配的感覺:荔枝角公園在美孚站;長沙灣廣場在荔枝角站;還有深水埗運動場在長沙灣站;長沙灣政府合署在深水埗站……時至今日,大部分香港人都習非成是把車站名當成地名使用。當然,地名從來都是含糊不清,會變,會生會滅。但可見的是,車站命名影響力之大,足以改變整個社區。原本因為歷史、地形而產生的地名就因為一個車站而改變,甚至得到確立和被定義,不再含糊。原本用來描述仔細地點的小地標,例如戲院名,士多名,酒樓名,都變成了某某車站ABCDE出口了。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天后站所在之處,是銅鑼灣;銅鑼灣站所在之處也是銅鑼灣,又是灣仔一部分;炮台山站,可理解成銅鑼灣和北角的邊界。前面講九龍,這次來到港島,看看幾個容易混淆的車站:灣仔、銅鑼灣及天后。和太子一樣,地圖是沒有天后這個地名的,天后站名字來自天后廟道。年的地圖(下圖),沒有地鐵,也沒有東區走廊,銅鑼灣三個大字放在近現時天后站的維多利亞公園上,可理解為維園以東至油街一帶。今天的銅鑼灣道、銅鑼灣街市、銅鑼灣消防局都在所謂的天后區。在現時所謂銅鑼灣區,則有鵝頸街市、燈龍洲街市和灣仔消防局。「灣仔」本身是一個廣義的地名,包含今天的銅鑼灣。英國政府最初的行政規劃,是將香港島北岸的部分地區,訂為「四環九約」。「四環九約」內的,就是維多利亞城。四環是「西環」、「上環」、「中環」及「下環」,「下環」就是今天的灣仔。「下環」又分成三約,今天的銅鑼灣,就是三約中的最後一約,也是第九約,可見這一約是為灣仔一部分。鑼灣大丸百貨的小巴總站,都是叫「灣仔大丸」的。今日銅鑼灣站的地方,對出有一個海角,名叫「東角」(EastPoint)。東角道,東角中心就是命名自「東角」。這個東角,可以和西角(WestPoint,後被用作西環的英文名),北角(NorthPoint)作一對照。銅鑼灣其實是甚麼?顧名思義,銅鑼灣(TungLoWan)是一個海灣,狀似銅鑼,因而得名。這個海灣分割了香港島東面和西面,非常不方便。後來到19世紀末,政府興建了一條基堤路連接兩岸,基堤英文是Causeway,就是今天的CausewayRoad——高士威道。CausewayBay這個名稱也是這時才出現。所以銅鑼灣的英文,有TungLoWan和CausewayBay兩個版本,兩個都是正式名稱。很多水域名稱,都會被海岸吸收,成為地名,例如:灣仔、九龍灣、鯉魚門。銅鑼灣亦然,慢慢地成為了海灣兩邊的地名。後來銅鑼灣被填平。到了五十年代,銅鑼灣興建了維多利亞公園,海灣從此消失。所以,天后站所在之處,是銅鑼灣;銅鑼灣站所在之處也是銅鑼灣,又是灣仔一部分;炮台山站,可理解成銅鑼灣和北角的邊界。地鐵開通以後,灣仔多被市民定義為灣仔地鐵站附近,到鵝頸橋以西。鵝頸橋以東則為銅鑼灣。電影《古惑仔》中,陳浩南是銅鑼灣揸fit人,但他卻沒有一集出現在天后廟附近。不知道他是否明白銅鑼灣有多大?第一集《古惑仔之人在江湖》開始時,飾演包皮的林曉峰唱:「灣仔一向我亂嗌,我玩晒…」倒是十分準確。-END-文章转完了,今天的「番外」到这里也结束了,不知道这期彩蛋大家看懂了多少。如果是去过香港、对香港地理位置多少有些概念的同学,可能会大致了解其中的内容,没有去过香港的同学,也不用着急,可以找一份香港的地图来慢慢对照着来读,反正文章挺有意思的。其中最让我感到共鸣的一句话是——「時至今日,大部分香港人都習非成是把車站名當成地名使用。當然,地名從來都是含糊不清,但可見的是,車站命名影響力之大,足以改變整個社區。」即,车站名,足以改变整个社区。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下一期我们来回归主题,来说「二纬路」的问题。忽然觉得啊,和香港的站名一切换,「二纬路」这个名字不是一般的low,我们下期来仔细说说看。好了,感谢收听我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如果觉得有意思,请帮忙转发、转载,让更多的人看到,感谢支持。本期到此下期早敬江平客│天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ls/13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