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大雀斑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714638.html

一个引子:去年下半年的时候,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浦东机场出现了一例新冠确诊病例,朋友圈里在上海的小伙伴们都瑟瑟发抖。身在香港半年没有回过上海的我有一天发了一条感慨,怀念家附近的美食,想回上海。一位朋友出于好心提醒我上海现在是针毡之地,还是过段时间再来。然而显然她不知道的是那段时间香港新冠确诊人数每天都接近百人。

我认真的想了想在去年六月份来香港之前,我对香港的了解有多少?即使是大三的时候在香港学习和生活过半年,再一次来香港之前依然有巨大的陌生和不确定感。这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一九年发生的那些让人不能理解的事情,可是我相信沟通和交流的前提是对异见保持倾听。多去了解,多交流才能打破隔阂,不仅是香港与内地之间,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地域之间,很多的矛盾和仇恨都源于不想花哪怕一点点力气去了解一下对方,只做是非对立的二元判断,希望大家都能理解这一点。

我还挺喜欢观察周围或者说一个大环境里的人,他们是怎么生活的,怎么思考的,他们为什么会做这样那样的选择,在这一篇里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这半年多观察到的真实的香港,秉持着多元的价值观,我们不去judge一种生活方式,或者一种价值取向是好还是不好,而且从我眼中看出去的世界也不可能完全客观,请多包涵。

1居住

先来说说绝大多数人眼中香港的最难以忍受的居住环境和成本。香港是全球居住成本最高的地区之一,很多朋友对香港的印象是房子又小又贵,其实是因为贵所以小啊,有钱谁不想买几千尺(几百平)的大房子。

以我现在居住的公寓为例,在港岛上地铁沿线的新公寓40平(使用面积)每月租金港币,没有家具,还是疫情的原因房租从市场行情3万跌到了2万5,如果是旧一点的公寓(楼龄15年以上)价格差不多是8折或者更低。再说售价,我所居住的新公寓(19年交房)每平米的售价差不多30万港币,同样的旧一点的公寓会打折扣,往半山上走就更贵了,动辄几亿的豪宅俯视着维多利亚港。

跨过维港到九龙这一边,在九龙不同的区域从奥运到尖沙咀到红磡再到荃湾线沿线,50平面积的公寓租金差不多1万到2万多不等。住得再偏远一点牺牲一些上下班的时间,同样这些租金可以租到更大一些公寓。房价也大部分集中在10万到20几万一平的区域。

2物价

再来说说物价吧,从买菜来看我没有感觉跟上海有明显的区别。进口水果比上海便宜,一大盒车厘子30块钱,海鲜也比上海便宜,蔬菜类的比上海贵一点点,肉类价格差不多。不过如果不自己在家做饭的话还是比上海开支大很多,普通的茶餐厅人均50-港币,路边的小西餐厅人均-港币,商区里稍微高档一点的餐厅人均-0港币,再往上人均-港币的米其林餐厅也很多。

比如我跟张先生两人前几个月在香港是完全不做饭的,周一到周五都是家附近或者公司附近的小餐厅随便吃吃,周末会去1-2次高档餐厅,两个人每月的吃饭支出在2万港币,是不是很吓人,最近学乖了开始在家做饭,开支对半减。

交通支出比较贵,地铁票价从3块到20块左右不等,打车非常近的距离差不多也要50港币起,跨海额外缴费几十块,远一点的距离差不多就以上了。自打来了香港,打车的次数屈指可数。不过香港的地铁环境很好,平时乘坐地铁基本都会有座位而且车厢挺宽敞的,上下班高峰期也很少人贴人的状况。而且香港的巴士网络非常发达,去很多地方乘坐巴士也很方便。

衣服鞋子这些支出,国际品牌在香港买特别划算而且种类也很齐全。得益于免税优势,香港是奢侈品的购物天堂,而且也可以在淘宝上买中低端的品牌,直接集运到香港很方便。这方面大家可能都清楚,就不赘述了。

3收入

很多朋友都很关心的收入水平,这个我看到的情况可能没有那么客观,毕竟我只能接触到我的生活圈子里的人。先来看看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年第四季度工资中位数是港币,用中位数比平均值(两万多)更合理一些,这个数字跟我自己的感受肯定是有很大偏差的。

大部分从内地来香港从事金融行业的高材生收入都是远超工资中位数的,当然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名校毕业,在中环上班,刚毕业年薪(包括奖金)百万也是很常见的,再加上香港的个人所得税率非常低,能吸引到非常顶尖的内地人才。经常看到社交平台上有人质疑内地人为什么要来香港工作,那是因为薪资相当有竞争力啊。

52%月薪少于2万;

30.6%月薪为20,至39,元;

9.3%月薪为40,至59,元;

3.7%月薪为60,至79,元;

1.7%月薪为80,至99,元,

2.8%月薪过10万,我们称为「高薪一族」。

我的认知偏差来源于50%以上月薪低于2万的人群里,我并不知道他们的具体收入状况。之前有一篇文章里也提到过,这个世界不分哪个国家现在面临的巨大挑战是一样的:越来越多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

4生活状态

网络上流行一种说法是一九年的社会事件是因为生活在香港的底层人民觉得没有出路绝望了做出的垂死挣扎,来香港之前我也有这方面的疑问,到底是不是因为生活没有希望而做出的反抗,在香港生活了大半年以后,我发现并不是这样。

我会观察公寓的管理员、工作人员、路上的行人、茶餐厅的小老板、服务员、菜市场里卖菜的、路边卖报纸的、政府的工作人员、走在中环的白领、放学路上的中学生、大学生、商场里的服务人员、在香港生活的内地人、外国人。我发现看到的绝大多数人都在很认真的生活,没有为压力而面露愁容,更没有过不下去。

在来香港之前,我是很认真的想过会不会因为自己说普通话而受到歧视,还因此恶补了几个月的英语口语,怀揣着不安来的。生活了一个月以后我就彻底把心放下来了,跟一百个人讲普通话,大概会碰到一两个态度不好的,还不知道他是不是对谁都态度不好。想想我刚开始在上海生活的时候,也会非常偶尔地碰到因为不会讲上海话而态度不好的人。

让我惊喜的是跟十几年前在香港读书的时候相比,香港人的普通话水平提高非常多,的士司机绝大部分都能用有些蹩脚的普通话沟通,而且态度比几年前来旅游的时候好了很多(我发现的士司机的态度不好大概是世界通病,中年大叔们可都不爱给笑脸)。去购物去餐厅更不要说了,普通话口音很多都非常棒了(至少比古天乐张家辉好很多)。最困难的是去本地的茶餐厅,不知道是不是全香港服务态度最差的地方,我是非常馋了才会去家附近的茶餐厅。

5吸引我的地方

最后说说生活在香港觉得很棒的地方。

第一点是气候,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跟全世界绝大多数一线城市比)阳光充足,空气质量也很好,我是一个很容易被天气影响心情的人,这一点太有吸引力了。

第二点是有山有海,我可太喜欢看海了,现在坚持每天去家边上的海滨长廊走走路,满眼的蓝色大海特别让人放松。周末也会经常去爬爬山,香港人的运动习惯特别好,看看每一位人到中年身材都keep的特别棒的香港明星就知道了,走到哪里都有人在慢跑。

第三点有点奇葩但是是我特别在意的,香港的公共卫生间都非常干净,这一点真的挺难做到的(曾经无数次在商场卫生间擦过马桶圈)要靠全民的卫生礼貌意识。香港是我见过继东京之后公共卫生间最干净的城市了。

第四点是香港有众多的离岛,周末可以抽出一天到两天就能出门放松甚至度假啦。离岛上人口密度小很多,有山有海有海鲜,我之前有住专门写一篇分享去愉景湾和梅窝的游记,戳这里??年第一次跨越山和大海

这些都是特别吸引我的地方,很多其它一线城市都具有的优点就不再一一列举啦。上海是我生活了十六年的地方,对上海的爱早已溶入我的骨血里。但是这一点都不影响我很喜欢香港,觉得这里也是很棒的地方。希望所有的隔阂和互相之间的不理解都能随着更多的了解与交流而一一打破。

最后以好朋友的一句话结束:香港还是那个香港,总有人努力,总有人抱怨;总有人乐心,总有人冷漠。

或许你还喜欢:

30+的华丽转身跨越新年之际最值得看的影片《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途》

-End-

Sophie学无止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ls/12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