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典范关帝信仰文化
观察华人民俗信仰的发展,关帝信仰与观音、妈祖等神佛堪称是世界性的信仰传播,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表征。关帝名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今中国山西省运城市),是汉末三国时刘备的重要将领,其桃园结盟、忠心汉室、不改其节等忠义勇武的形象与事迹历来传唱不已,备受历代人民推崇,从而发展成为神祇崇拜,衍为关帝信仰。 谈及关公信仰发展的源流,唐代已见信仰开展,唐·董侹〈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已载录三则关公在南朝显灵的圣迹,其后信仰发展渐趋隆盛;据郝经《陵川集》所记,宋朝末年民间供奉关公的祠庙已是“郡国州县、乡邑间井皆有”;迄于明初,《万历明会典》载明太祖朱元璋以“汉寿亭侯关王庙”列为京师祀典之一。明万历四十二年(年)明神宗敕封其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关公已成为帝级大神。清雍正年间,颁令全国启建武庙、并入祀典,按祭孔之太牢祭仪、春秋两祀,关帝列入国家祀典。明清以降,供奉关公的庙宇遍布汉土,传播至朝鲜、日本、越南、琉球、新加坡等汉文化圈,并扩衍至马来西亚、柬埔寨、印尼、东帝汶、澳洲、美国、加拿大等地,故克劳丁·萨尔蒙在《南洋岛国的三国文化》更指出,三国文化对马来语系国家的影响“最重要的形式莫过于对关公的崇拜”,显见关帝信仰已是国际性的文化现象。 关帝信仰的发展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蕴,涵摄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与价值观,从而其信仰横贯儒家、佛教、道教等信仰体系。华人民间信仰多俗称关圣帝君、关圣帝、关帝爷、帝君;道教尊为协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汉天尊;佛教奉其为“伽蓝尊者”、“伽蓝菩萨”;儒宗神教扶鸾信仰者多奉为五恩主之首,俗称恩主公。关帝信仰发展除了横跨各个宗教系统,也成为各个行业的守护神,军警尚其忠勇而奉行业神,文人以其儒将典范而崇其为“五文昌”之一,商人奉为“财神”,凡此种种皆可以看见关帝信仰在华人文化的代表性与重要性。 分析关帝信仰能够以极其隆盛的内缘质素,乃源于中华传统道德的实践。《关圣帝君应验桃园明圣经》赞关帝曰:“精忠冲日月,义气贯乾坤,面赤心尤赤,须长义更长。”关于关公的生平事迹,桃园三结义、关公保二嫂、解白马坡之围、关公破黄巾、关公不杀落马黄忠、义释曹操等在庙宇壁画、说唱曲艺、小说戏剧等经常可见,关公对汉主刘备的忠贞不二无疑是“忠”的典范,义薄云天的形象、行谊更为人津津乐道,毛宗岗评《三国演义》更将关公列为“义绝”。关公对于“忠义”的极致实践,无疑是后世对祂最显著的评价。历来官方不断地敕封关公,如:北宋宣和五年(年)封为“义勇武安王”,明万历十八年(年)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清顺治九年(年)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光绪五年(年)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分析此等封号,“圣”的意涵犹如是理想的圣者典范,“忠义”则是关公成圣成神的核心内涵。 关圣帝君成圣成神后,深受黎民与历代帝王的敬仰,不少文士也将关帝信仰“儒化”,纳入儒家伦理规范里。关公诚信忠义的形象俨然是群众道德的标杆,从而其信仰具有匡世教化的作用,以关帝为中心的经籍与儒家思想唱和。《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帝君曰: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亏,可立于天地之间。若不尽忠孝节义等事,身虽在世,其心已死,是谓偷生。”关帝信仰文化十足地彰显著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孝节义”之道德轨范。 整体而言,关帝形象树立了儒家脉络下的圣者典范,允文允武的儒将风范更是华人追求的理想典型。甘雨施《关圣大帝圣迹全书》:“稽史臣赞尧之辞曰: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窃以为非上古之神灵弗克统四德而兼备也。三代圣时,圣人备此四德者,恒间世一出,衰周素王迥乎尚矣。自兹而降,殆难其人。至后汉之季,而天地精英之奇遂特锺之,若汉寿亭侯关夫子为极圣也。夫子当汉僭乱之时,独精心于《左氏春秋》之学,一言一动,隐符尼山之心,传间形诸词翰之续余,如表忠归汉诸书,醇古渊懿,亦非后世文学所能及。”关公堪称是承接儒家道统的圣者,被视为与孔子相对之“武圣”,关帝信仰更是体现著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关帝信仰发展成为华人民俗信仰最普及的男神。 忠义人才培育学院客座教授、佛光大学中华传统宗教研究中心主任谢瑞隆 来源:香港商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jy/15526.html
- 上一篇文章: 2022粤港澳大湾区主流媒体山东行启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