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车子、票子,现今的国人想要娶媳妇结婚,这三样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爱的一往情深、至死不渝,没有这些领了结婚证,但丈母娘绝对不会给什么好脸色。房子,是压在国人心头的头等大事。聊天的时候三言两语提到房子,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可是,经常提起买房并不意味着买得起房,通常情况下,只有买不起房的人才会经常提起房子的问题。尤其是这一届的年轻人,30岁之前能买房子,才意味着未来能有幸福的家庭、才意味着能有一个爱人、才意味着有谈恋爱的资本。这一届的年轻人,在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就已经被幸福的“刚需”压垮一半。有时候压力并不代表着都能换来动力,压力过大很容易将人们压垮,人们常说这一届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但仔细想想,让这一届年轻人真正垮掉的是谁?究其根本,这个问题本源来自于是那些评论者,他们不停地为这个时代灌输买房的思维,让这一届年轻人即将要垮掉。在这样的舆论大环境下,我非常钦佩那些可以“看开”的朋友。他们或许说着“爱咋在地吧,大不了一辈子不结婚”这样的话,但能看出内心里是对这种压力的自我释放,一个好的心态往往能使看起来非常困难的事情变得相对轻松一些。对于买房这件事,我就很喜欢香港人的思维,他们重构自己对房子的认知,从而买得起房子。香港人对“房子”这个概念的理解,就与内地人有很大的差别。香港人认为房子与衣服、鞋子、零食、手机……这些东西一样,是一种商品,并非内地人认为的房子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既然是商品,相对于香港动辄10万/平方米的房价来说,房子就是一种奢侈品、普通人不可能拥有太多的东西。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将近80%的房子都是70平米以下的。不仅面积小,而且这70平米还说的是建筑面积,机智的香港开发商将巨大的飘窗什么的也算作是建筑面积,实际上的使用面积没多大。作为绝大多数工薪阶层的香港人,通常都是住在三四十平米的房子里。这个面积在内地也就是一室一厅,但是在香港,要盖出来两室一厅,而且他们一辈又一辈的生活在这里。反观精英阶层,他们的收入要比工薪阶层高的不少,但是他们的房子也只是香港70平米左右的最大建筑面积,这些人虽然已经迈向中产,进出的小区也是光鲜亮丽,花园里也有保姆带着小孩玩,但是在一片其乐融融之下,七十平米的房子通常要分成三室两厅两卫,实际每间房子的面积和工薪阶层是一样的。平米宽敞的三室两厅,在内地的二线城市里算是小康之家,但是在香港,这就属于“豪宅”范畴,在内地人眼里适合“宜居”的房子,在放在香港都是有钱的大老板才能买得起的。对生活条件的追求,是压在这一届年轻人房子刚需上的第一不解之处,明明可以买“够住”的面积,可偏偏又来了“宜居”这个概念,可是仔细想想,这届年轻人的刚需,只是买个房,香港人能买房,只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需求压到了最低,我们也不妨试试这个心态。如果这个心态转移到贷款上,你机会更加轻松。还是先拿香港举例,香港人的思维中接受了房子是一个值得自己用一辈子中绝大多数的劳动力来争取的东西,所以,首付+贷款的形式买房是个常态,在一个平均工资1万2的地方,一年收入只够买一平米房子,如果不贷款,要从工作开始拼命到退休才刚刚够买一个“工薪房”,所以贷款买房的思维,我们也应该学习。在接受小面积+接受贷款买房的两重思维模式下,我们进行计算。假设我们想在北上广买房,一套30平米的房子,不要学区房和最繁华的地段的话,平均5万/平米,总共要万,北京平均收入是块钱,我们每月拿出块钱攒起来,一年能攒6万,首套房首付至少30%,也就是45万,大约7年半时间能攒出来。诸位看,这不就能买得起房了吗?从毕业之后计算7年半时间,那时候差不多30岁左右,已经到了父母强力催婚的年纪,买房已经迫在眉睫。实际上,也有一个方法,让买房提早些日子。每个月攒下的块钱,如果坚持进行投资,投资银行产品大概能缩短半年时间,投资互联网金融大概能缩短一年半时间。爱人就在那里,给他一个房子的时间,不要太长哦。

赞赏

长按







































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白殿医院官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jji/8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