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0周年香港民俗大盘点
哈尔滨 2号:多云,-4°至-15°,微风。 3号:晴天,-4°至-14°,微风。 香港 2号:多云,21°至15°,微风3~4级。 3号:多云,20°至15°,东风3~4级。 对于每个地方来说,文化信息的承载最为密集、情感色彩最为浓烈、道德教化作用最为深刻、记忆传承最为有力的,当属一方的民俗文化,因为它是传承民间文化最重要的综合载体。 同内地的民俗文化相比较,香港本地的民俗文化别具特色,那么你最感兴趣的香港民俗是哪一项? 相关阅读 香港回归20周年:必去的九大旅游景点 香港回归20周年:香港十大特色小吃 香港回归20周年:盘点香港经典电视剧 吃盆菜 “吃盆菜”是香港的九龙,沙田,大埔,元水和深圳一带最有民俗特色的传统宴席。每逢喜庆及红白喜事需要宴请宾客,主人家便请专业厨师制作盆菜供客人享用。每桌只有一大木盆,盆内按预先烧熟菜肴的贵贱依次层层叠放。 底菜一般是萝卜及其他蔬菜,接着是大块猪肉、肉皮、鸡、鹅、鱼、虾、蟹、耗等。凑齐10人吃一盆,传统是从高到低,一层层吃;象征合家团圆,满堂吉庆,加上盆菜盘满钵满的形态,尽显繁荣兴旺之寓意。 大坑中秋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 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天后诞辰放花炮 香港渔民视天后为海上守护神,信众甚多,每逢天后诞,渔民都会在渔船上张灯结踩,集合之后,前往天后庙前参拜,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打到的鱼越来越多。 香港庙宇中数目最多的是天后庙,在主要的人口聚集地几乎都有至少一家。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是民间流传的天后诞辰,许多人便以放花炮的形式来庆祝。 烧黄纸 又叫“斩鸡头”,是曾一度在香港流行的一种民间发毒誓的形式。仪式开始,双方跪在神案前,面对神像,点燃香烛,顶礼膜拜。然后,双方各执一张黄纸,高声吟诵誓言,多为“清心直说,并无虚言”、“若有戏言,不得好死,断子绝孙”之类。接着,庙内执事取出早已准备好的菜刀、砧板和雄鸡一只,一刀斩下鸡头,让鸡血洒在写有毒誓的黄纸上,再将黄纸焚烧,方为了结。 后来法庭处理一些无头案时,利用民众愚昧的民俗心理,也采取这种形式,土洋结合,“斩鸡头,断疑案”。 长洲特色风俗—“抢包山” 香港长洲的习俗。据说早于十八世纪的清朝,长洲发生了瘟疫,导致不少平民死亡。后来得到玄天上帝的指引,瘟疫得以制止。居民为了酬谢神恩,便扮成神祇在大街上游行驱赶瘟神,期间,长洲北帝庙前竖起三个包山,作为祭祀之用。每个包山高约十三米,用竹棚搭成,每个包山挂上了约一万六千个包子。包子名为“幽包”,是一种曾被供神的印有红色“寿”字的莲蓉包,又叫“平安包”。最后一晚举行,摘得包子越多,福气亦越多。 因此,“抢包山”多年来便成为了长洲历史传统习俗,长洲居民制作平安包,供奉神灵之余,也相信吃下可以保平安,所以每年的活动都吸引数百名壮男抢包。 赛龙舟 每年端午节,香港各地都会举行赛龙舟比赛,百舸竞渡,场面十分热闹。连一些外国人也都赶来积极参与。 婚嫁仪式中的“上头” 香港传统婚嫁习俗中,“上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结婚当日清早,择吉时,由父母或是“有福气”的长辈为新郎或新娘梳理头发,边梳边说一些吉祥祝福的话。此仪式表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并祝愿其婚姻生活幸福美满。 太平清醮 打小人 流传于香港地区民间的一种小型祭祀仪式。该习俗在香港地区分布颇广,仪式都在三叉路口、桥底、路旁及山边等地方进行。此外,部分庙宇内的庙祝也有替人“打小人”服务。每年惊蛰是“打小人”盛行的日子。 “专业打手”们手操旧鞋烂鞋,打残打烂放在砖头上的纸公仔,代客痛打“小人”。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这种仪式驱除小人,迎来贵人。港岛宝云道一段、鹅颈桥都是“打小人”的有名地点。 编辑:张琳 审核:马东 喜欢请在文末点 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jji/7703.html
- 上一篇文章: 香港长洲太平清醮民俗摄影创作之旅圆满结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