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吴吉通讯员马明霞

日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刘洪七教授、熊伟教授研究成果荣获中国金融学术年会最佳论文奖,并被收录于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

中国金融学术年会旨在为国内外金融学界、业界的学术交流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开放平台,鼓励对中国金融问题的深度研究和探讨,推动最新研究成果尽快应用于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推进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和金融创新。年会设立中国金融学术年会最佳论文奖和新结构金融学最佳论文奖两个奖项,以表彰优秀学者在学术领域所做的贡献,鼓励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金融学学者深入研究中国金融热点问题。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种成功也带来了另一个挑战:对于同一个金融异象,学者们常常提出多个可能的行为学解释。两位教授率先提出一种结合问卷调查和交易数据的新研究方法,用以探讨对于某一金融异象,究竟哪些解释才是最重要最相关的。这种新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仅仅依赖问卷调查这种方法的缺陷,即受访者的主观回答可能会不准确。

论文将这种方式应用于解释中国的个人投资者为什么频繁交易。他们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对个人投资者的交易动机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将受访者的实际交易量回归到从问卷回答中提取的各种变量上。结果发现,在学术界提出的各种解释中,投资者的赌博偏好和主观认定的信息优势最能解释他们的交易量,尽管抱有这两种心理偏差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比重并不高。

刘洪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助理教授,研究领域:资产定价、投资者注意力、行为金融学。

刘洪七于年6月获得纽约市立大学巴鲁克学院博士学位。年7月,她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她的研究方向为行为金融学,尤其集中在投资者注意力方向。她的论文“EssaysonInvestorAttention”被授予金融与投资领域奥斯卡拉斯登纪念奖最佳博士论文。

熊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学术院长,研究领域:资本市场摩擦、行为金融学。

熊伟教授是全世界金融界中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学者之一,在国际学术圈及政府决策层中都发挥过重要影响力。他在世界顶尖经济及金融杂志发表过数十篇关于各类研究主题的论文,例如投机泡沫、金融危机、行为金融学、大宗商品金融化、中国金融市场、数据经济等。熊伟教授曾获多项荣誉,包括美国金融学会年度史密斯·伯林顿最佳论文奖、美国西部金融学会年度纳斯达克集团最佳论文奖、中国年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年中国当代经济学奖。他于年出任美国金融学会旗帜期刊JournalofFinance联合主编。

审读:谭录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jj/16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