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擦白癜风有效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801/4230600.html

编者按

RUC新闻坊将陆续推出人大新闻学院《深度报道》课程作品。本期作品为郭皓鑫、曲秀芝、关静静、韩钰同学的《新疆野果林:人类,虫类,植物的竞争场》,指导教师为唐铮。全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清晨八点,新疆的天刚蒙蒙亮,马怀亮已经骑上他的摩托车,从山下的村庄向新源县南部低山上驶去。到年为止的12年间,马怀亮一直是这片山上仅有的一位护林员。

每天,马怀亮都要骑着摩托车在这片约公顷的山上至少巡逻两次。防止盗伐、乱占林地以及保护野生动物之外,“山上最珍贵的、最需要保护的是野苹果林资源。”

新疆野果林是天山野果林群落中重要的一支,占比达到40%。新疆野果林有着丰富的物种基因资源,是58种野生果树植物的生存地。据央视科教频道与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合作的一部纪录片考证,在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来临之时,天山山脉的谷底和盆地为地球存留下来珍稀的野果林群落。其中,新疆野苹果是最主要的建群种,有84种类型。它们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苹果的原始基因,是未来苹果遗传改良和人工选育栽培品种改善的后备基因库。

但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里,新疆野苹果的资源生存环境却愈加岌岌可危。年,伊犁州林业部门统计野果林共有12.8万亩,其中遭到小吉丁虫侵害的就有5.4万亩。

作为新疆野果林的最大分布区域,新源县野果林也面临着与整个新疆野果林相似的命运。据伊犁州林业部门统计,年,新源县野果林枯死率已高达80%。新源县的老人说,这片野果林过去曾延伸到山前十几公里外的村庄旁,但在短短几十年间,却萎缩到了山脚下。

苹果小吉丁虫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目所能及的范围内,没有多少完全健康的树冠,基本所有果树都受到小吉丁虫的侵害,一半的果树几近死亡,无数干枯的树枝停留在向上生长的姿势。这是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的科研人员张彦龙在年第一次到野果林时看到的样子。

新源县野果林的分布以野果林改良场为中心,面积约为亩。在这里的山麓阴坡上,生长着绵延起伏、一望无际的野果林。林中虽混杂着野杏、野扁桃、野山楂和野樱桃李等各种果树,但主要物种还是野苹果树。年,新源野苹果林场建成,年升级为新源野苹果保护区。

而苹果小吉丁虫在新疆出现的最早时间可以追溯到年,在果农引进新苹果品种时,谁也没有注意到这种小小的虫子。它并不像其他害虫侵食树叶,苹果小吉丁虫的幼虫藏匿在果树的皮层之下,“树怕伤皮”,蛀食韧皮部,切断树的营养输送,枝条会慢慢枯死,进而整株树生长受到影响,一些病菌趁虚而入,造成大量的死树。随着虫龄的增加,它愈发向果树更深处为害,从内部慢慢杀死一棵果树。

苹果小吉丁虫幼虫和虫道

苹果小吉丁幼虫危害后的虫害斑

新源县的苹果小吉丁虫最早发现于年在新源县高潮牧场的人工栽植苹果园中,并逐步蔓延到周边乡镇的人工栽植苹果园内,于年传播至野果林改良场的野苹果林。

据张彦龙回忆,年8月他到野果林时,野苹果树的感虫率基本达到了%,“如果10棵树中8棵有虫子,那感虫率就是80%,也就是说当时野果林基本所有树都受到了小吉丁虫的侵害。”

苹果小吉丁虫侵害后的整株树枯枝

成片受害的野苹果林

“当时野果林已经出现果树成片死亡的状况,面积较大,看上去有些震撼。”张彦龙估计当时野苹果树死亡率已经达到30%至50%。“如果这个虫子只危害叶子反而没事,这种情况比较好治理。我们最害怕的就是小吉丁虫的幼虫藏在树枝和树干里,喷洒农药,杀虫剂这些手段都对它没什么用。”

苹果小吉丁虫幼虫从三月中下旬开始串食皮层,五月到六月底是幼虫严重为害期,七月到八月是成虫盛发期。传统喷洒化学杀虫剂只能对成虫发挥效用,但野果林整体面积大,又成块状分布,人工喷洒和无人机喷洒都有难度。另外,不同海拔成虫的羽化高峰期也不同,打药需要赶在成虫交配产卵之前,这个时间也很难把握。

目前的防治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喷洒农药结合人工修剪枯枝,将有苹果小吉丁虫树枝进行人工修剪并集中焚烧,以减少幼虫数量;另一种就是生物防治,保护、培育和利用苹果小吉丁虫的天敌。“生物防治及其产品商业化应用在欧美国家已经发展很多年了,但中国在这一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张彦龙认为,与国际发展趋势相比,中国的生物防治研究和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生物防治分为助增生物防治和经典生物防治,前者是利用和保护本地的天敌,如果本地天敌数量不够,就通过人工繁育,增加本地天敌种群数量,来压制害虫的种群。后者是在害虫的原产地引进害虫的天敌,释放到入侵区域,依靠天敌自身繁育,慢慢和害虫种群达到平衡。当然,引进天敌的前提要对拟引进的天敌进行风险评估,避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新的伤害。”

天敌防治示范试验地

自年至年6月,新源县结合天山西部野果林有害生物普查项目调查发现了多种苹果小吉丁虫的天敌,先后配合中国林科院联合在野果林区内投放了近万头苹果小吉丁虫天敌——寄生蜂,其中投放了白蜡吉丁肿腿蜂77万头,落叶松吉丁肿腿蜂57万头,苹果吉丁肿腿蜂12万头。

寄生蜂一般体型微小,对包括苹果小吉丁虫在内的多种害虫有较强的搜索和攻击能力,它们可以在树皮外找到目标,钻入树皮下搜索苹果小吉丁虫的幼虫,然后在幼虫上产卵、孵化,并最终寄生和杀死幼虫。

对几种引进的肿腿蜂开展了室内和野外试验,发现了白蜡吉丁肿腿蜂对苹果小吉丁虫的控制作用最好。年,中国林科院科研人员选择了一块儿较大面积野苹果林进行了防治示范,根据虫口密度,每株树挂1-2管肿腿蜂,仅8月30日当天投放10万头白蜡吉丁肿腿蜂。

“生物防治的特点就是周期长,见效慢,但它不会造成污染,是通过自然控制因子去使整个系统回归平衡的状态,同样,一旦起效,维持平衡的时间很长。”张彦龙说,生物防治在国内推广遇见了很多问题,“见效慢是最大的问题,果农首先看中眼前的经济收益,假如不能立刻见效,会影响一年的收入。其次,天敌价格偏高,天敌不像农药,在人工繁育过程中,中间寄主、人工、科研攻关都需要很高成本,所以天敌的价格一般较高。第三,天敌货架期短、运输困难,天敌属于动物,存放,运输对环境温湿度要求较高。第四,天敌的效果不稳定,人工繁育的天敌不像野外自然繁育的天敌,本身要去适应释放地的环境,遇到极端天气,会影响防治效果。这些问题还需要科研人员去攻关,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和扶植,需要提高林农对天敌的认识。

张彦龙博士所在的实验室一直在进行苹果小吉丁虫天敌的繁育和利用工作,但他表示,目前天敌研究和野外利用的资金来源于国家科研项目的研究资金,并没有向地方收取额外费用,也没有进行商业化运作。

“年轻一代”集体失踪

管开云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年,他所在的团队开始在野果林进行研究。他认为,表面上来看,小吉丁虫对于野果林的危害最为严重,但实际上,野果林整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才是造成野果林“死伤殆尽”的主要原因。

生态系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每一种生物都要同周围环境相互依存,野果林也是如此,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受到影响。野果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早已陷入失衡的境地,也失去了自我更新迭代的功能。

管开云表示,野果林面临更加严重的问题:果树年龄断层。换句话说,目前所存的果树都是老龄或中龄的,这就相当于一个国家只有老年人和中年人,没有青少年,野果林“年轻的一代”失踪了。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问题近些年已经改善了很多,但曾经“过度放牧”造成的后果在野果林才刚刚展现。

“牲畜不是什么草都吃,像荨麻,乌头这样的杂草,牛和羊都不怎么吃,留下来的杂草就会越来越多,草不够了牲畜就开始吃苹果树苗、野苹果和萌发芽,这就导致小的树苗无法存活下来。其次,荨麻和乌头在地上长了厚厚实实的一层,它们把野苹果和土壤隔开了,种子无法接触到土壤,也就没办法生长,这些都是造成野果林果树断层的原因。”管开云分析,“生态系统环环相扣,树年龄大了之后,抗病虫害能力都会下降,所以苹果小吉丁虫才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我们想达到的理想状态,就是让整个野果林生态系统恢复到能够自然更新、能够自然健康生长的正常生态系统,它自己可以繁殖后代,可以健康生产。”基于这样的目标,管开云所在团队已经实施了一些举措,比如砍伐生长过密区域的果树,给新的果树留出生长空间。同时,团队认为野果林树种过于单一会造成其对虫害的防范能力降低,因此要增加野果林树种多样性,为此,团队打破了“纯林”生长模式,栽植了杏树、核桃树等树种。

政府扶持集中在地方

新源野果林位于新疆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但西天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云杉林及其生境,对野果林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ggzx.com/xgjj/14352.html